文/林金立 台灣自立支援照顧專業發展協會名譽理事長
在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開始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然而,面對急遽高齡化與市場化管理的浪潮,有一個問題卻愈發明顯:照顧人力缺口將不斷擴大,而現有制度難以根本解決。
雖然各種「減輕照顧者負擔」的科技持續出現,期望讓有限人力照顧更多人,但受制於人力比法規限制,與現場執行的複雜性,這些技術的效益仍然有限。要解決這個難題,我們需要超越單一服務視角的思維,轉向生態系統觀點。
ㄧ、從醫療到社區的整合生態系
未來的照顧不僅是長照服務,而是跨越醫療、照顧、社區、生活科技與民生產業的永續生態系。
1、醫療端:預測疾病、延緩失能
AI能提前分析疾病風險,及早介入治療,減少意外與慢性惡化。延緩失能發生,延長健康年齡,將成為未來永續社會發展系統的重要KPI。
2、照顧端:關鍵的出院返家計畫
當重度失能者返家時,若能設計有效的照顧與功能恢復計畫,讓6個月內重獲行走能力、減少長照依賴,回家生活,就能釋出更多高密度的照顧資源,服務更多需要者。
這包含醫療資訊連結、AI驅動的一對多訓練方案,居家環境改造,以及重建個人社區支持網絡。
3、社區端:個人生活支援網絡
社區有食、衣、住、行的各項服務,透過社區照顧體系的介入,串聯這些生活資源,讓獨居長者也能安心自主生活。
二、AI賦能的自主居家生態
大多數長者在家時,實際需要長照服務的時間不多,此時,智能居家系統將扮演關鍵角色:
AI陪伴型設備:如寵物機器人或AI助理,可提醒用藥、監測健康、聯繫外界。
智慧家電與感測系統:確保居家安全,降低照顧需求。
社交引導:建立資訊管道,很自然的地引導長者外出、互動,減少孤立。

建立資訊管道,引導長者外出、互動,減少孤立。(圖片來源/Pixabay)
三、老化社區與產業轉型
當社會全面高齡化,社區與產業也將隨之轉型;咖啡廳、超市將設立長者友善空間;無人計程車與社區接駁車愈來愈多,便利移動;生活服務業圍繞高齡需求重塑經營模式,形成新的社區產業鏈。
四、期許的未來的3大目標
1延後失能:平均失能發生年齡推遲5年。
2功能恢復:出院6個月內功能恢復率提升50%。
3自主生活:高自主生活比例達80%以上。
這不只是科技進步,而是一個支持高齡者自主、永續的社會系統。
AI與高齡化同時加速,我們亟需打造一個結合醫療、照顧、社區與科技的永續生態系,讓長者在家與社區中獲得支持,活出尊嚴與自主,這將是未來高齡社會永續發展並保有競爭力的關鍵。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作者林金立為台灣自立支援照顧專業發展協會名譽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