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維弘 台灣居家醫療醫學會理事、維弘復健科診所院長
我是位復健科醫師,診間裡我很會幫人「活動筋骨」;但這幾年,我發現真正該活動的不只是筋骨,而是整個「生活」。轉變來自開始接觸長照居家復能,投入居家復能以來,走進超過百個家庭,看過家屬為照顧長輩辭去工作,也看過患者因久臥褥瘡惡化。有位中風阿嬤,當我問他:「你最想恢復哪一件事情?」他說:「我想自己煮飯,因為我孫子都說我煮的菜有媽媽的味道。」讓我更確信:復能不是把人「變好」而是讓人「重新做自己」。
長照2.0強調功能導向的照顧,不是只有幫他做,而是想辦法讓他「能自己做」。一位阿嬤中風後幾乎不出房門,經過3個月訓練,可出門去市場還和菜販聊天。他跟我說:「醫師,我回來了!」那一刻,我知道,我做的是一種「生活重建」。
復能以目標為導向
居家復能由專業人員(包含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照服員等)到個案家中,針對實際生活場域,設計個別化的訓練計畫,以提升或恢復日常生活功能為目標。「幫助被照顧者恢復本來會的能力」,不是一味地提供協助。訓練重點包含:自我照顧活動(如洗澡、穿脫衣物、進食、如廁等)、居家環境調整(如移除障礙物、加裝扶手、防滑設施)、輔具選配與教學及家屬與照顧者指導(強調家庭參與和自我管理)。復能強調以目標為導向,像是「3個月內能獨立上下床」,每次訓練都會根據個案進度彈性調整,並融入日常生活中。
醫療院所復健較像是「學校」,患者去醫院診所接受肌力,基本轉移位訓練。而居家復能則是「生活訓練」,回復日常生活能力,把每一天的生活都當成復健,學會怎麼自己動、自己做,提升自信,也減輕家屬的照顧壓力。復健的終點不是診間的門口,而是回到廚房、浴室、客廳,回到那個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裡。復能,不是要回到過去健康的自己,而是找到「今天的我,也能好好生活」的可能。(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王維弘醫師提供.jpg)
作者為台灣居家醫療醫學會理事、維弘復健科診所院長王維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