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賴香芸 中華民國音樂輔助身心照顧專業協會理事長
憂鬱,是現代人的文明病,更是高齡社會需關注的議題。憂鬱的世界是與世隔絕的零度空間,沒有重力、沒有方向、更沒有出口,如同詩人齊克果曾說:「絕望是如此深沉,以至於你甚至不再知道自己在絕望。」長期的憂鬱會讓人麻木不仁甚至陷入絕望。所以,我們需要有意識且經常去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態,並了解憂鬱情緒與大腦區域的異常活化是如何交錯影響以致於形成惡性循環,深陷情緒風暴的迴圈。
一個負向經驗的產生啟動了憂鬱的旅程,「神經網絡功能失調」與「腦區連結偏差」會讓憂鬱的情緒無處安放且欲罷不能;然而,研究發現彈奏樂器可以中斷這樣的惡性循環,即使對樂曲不熟悉,在彈奏的過程中也能暫時幫助我們脫離情緒的黑洞(Ulrich et al., 2016)。
彈奏樂器能活化大腦的運動、感覺,中斷憂鬱的情緒。(圖片來源/freepik)
這神奇的大腦機制到底是如何運作呢?這是因為彈奏樂器能活化大腦的運動、感覺、認知與情緒整合的區域,在練習的過程中也會因大量佔用前額葉皮質與小腦的資源(如:注意力、計畫、記憶與運動控制有關的迴路),讓大腦無法同時處理兩組競爭的網絡,而原本活躍的「憂鬱迴路」因此就被壓過去;再加上演奏樂器是一個高度整合的行為,它在啟動多個腦區工作的同時,也會連帶影響腦區功能性連結的變化,例如杏仁核與前扣帶皮質的連線會在此時暫時減弱,就能降低對痛苦情緒的強化與放大,讓健康的神經網絡去壓制負向網絡的活性,進而幫助大腦轉換頻道(Herholz &Zatorre, 2012;Brodt et al., 2022)。
除此之外,當我們在彈奏樂器時,若能進入心流狀態就能維持情緒的鎮定與平衡,也能幫助身體從壓力的狀態切換到修復的狀態,讓情緒逐漸回復平穩(Ulrich et al., 2016)。
行文至此,或許您會說,「沒學過樂器怎麼辦?」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樂器的融合不在厲害或艱深的技巧,而是它是否能持續陪伴你渡過黑暗時刻直到曙光乍現之時。
所以,您今天Play了嗎?唾手可得的環保樂器都能幫助我們揮別陰霾,讓我們每天10分鐘,一起改變大腦迴路、抑制反芻思維;熟練一首曲子,建立掌握感與成就感;與他人分享或合奏,來建立社會連結,打破孤獨感吧。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中華民國音樂輔助身心照顧專業協會理事長賴香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