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挑戰下的安養信託 全面守護財務與生活
隨著臺灣人口快速高齡化,如何兼顧財務自主、醫療支持與生活照護,已成為社會最迫切的挑戰,依據內政部統計,截至今年7月底,我國65歲以上人口比例已達19.64%,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化不再是未來課題,而是現在進行式,並對家庭結構、國家發展及社會制度帶來深遠衝擊。如何因應高齡化所帶來的挑戰,並建立具韌性且普惠性的金融制度,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
在高齡化與少子化社會雙重壓力下,信託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信託被譽為「最有溫度的金融工具」,因其兼具彈性與多功能,不僅能整合財產管理、交易安全與資產保全,更提供退休與安養規劃、財富傳承乃至公益等功能,貼近民眾生活需求,成為社會安定的重要力量。近年來,信託業者在主管機關及信託公會的引導下積極創新,並與醫療、長照、法律、不動產等跨界合作,逐步建構完整的服務生態圈。「安養信託」近年逐漸成為民眾規劃退休生活的重要選項,關鍵在於其高度彈性、延展性與具備跨世代財產管理功能。透過量身訂做的信託契約,高齡者可將資產妥善管理,並依需求安排生活照護、醫療支持及身後資產規劃,確保未來生活有秩序、有尊嚴。
模組化與全方位規劃 滿足多元安養與傳承需求
隨著制度深化,信託業者指出為更貼近高齡者的多元需求,現行安養信託已可採取模組化設計,能同時涵蓋保險金、有價證券及不動產等不同型態資產,並依個人需求加入連續受益人安排,甚至設計以信託財產直接繳納遺產稅或支付喪葬費,兼顧安養與資產傳承需求。
貼近高齡者的多元需求,現行安養信託已可採取模組化設計,能同時涵蓋保險金、有價證券及不動產等不同型態資產。(圖片來源/freepik)
同時,信託業者也透過問卷及照顧規劃,深入了解客戶之資產組成與規模、每月收支狀況、身體與認知功能、家庭結構、生活照護及身後事項規劃等細節資訊,協助辨識評估財務或非財務風險,設計專屬客戶的信託架構。這種「整合型全方位安養信託規劃」不僅解決了財務層面問題,更從生活細節出發,提供客戶安心的保障。
「整合型全方位安養信託」五大特色
- 多元資產整合:一份契約即可完成金錢、有價證券、不動產等多種資產的交付與管理。
- 靈活運用機制:可依委託人需求設計,例如以股票出借或變現來支應安養支出,不動產信託則可涵蓋資產保全、修繕、出租與維護,讓相關生活服務結合信託資產保全與管理之功能。
- 功能全面涵蓋:將安養、保險金管理、不動產保全、財產傳承及照顧下一代等不同功能納入單一契約,提供資產與功能整合型服務,採系統性管理更有效率。
- 跨界合作模式:結合智能理財、財富管理顧問與投顧業者,兼顧收益與風險,提升資產管理效益。
- 延伸照護服務:透過與社福團體、安養機構及服務業者合作,將人身照顧與生活需求(食、衣、住、行、育、樂)納入安養信託範疇,提供全方位支持。
「整合型全方位安養信託」是一種綜合性長期照護信託,將不同型態資產與功能服務整合於單一契約,提供資產整合型、功能整合型或多元混合型服務,全面強化信託功能完整性,並依需求提供財產管理、經濟安全、事務處理與公益功能。
可攜式基金投資 協助客戶整合資產
臺灣高齡化與少子化速度居全球前段,妥善的信託安排能降低長壽風險或照護不足風險,並防範詐騙與財產剝削,讓高齡者獲得合適的金融保障。目前已有信託業者推出方案,讓民眾將過往長期累積的基金投資直接移轉至安養信託專戶,不需中斷投資,即可同時達到「防詐、防老、防窮」效果,實現客戶「增富、創富、守富、傳富」的全生命週期財富管理。
跨界合作與科技加值 打造安養信託社會安全網
安養信託的社會功能日益彰顯,不僅是財產管理工具,更成為社會安全防護網的重要一環。信託業者積極與醫療單位、社福團體、安養機構、老人住宅或養生村及殯儀服務等跨業合作,讓民眾在信託的安排下即可便利地享有相關服務,不僅整合資產管理與保全功能,更延伸至生活與照護,發揮信託的最大效益。
面對超高齡社會挑戰,安養信託的推動不只是金融創新,更擔綱補充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角色。透過持續深化產品設計與跨界合作,未來安養信託將進一步結合科技、智能管理與數位平台,打造更透明、安全且便利的服務體驗。安養信託的價值,在於「守護」與「承諾」,讓民眾在不同人生階段獲得支持,並在老後仍能維持尊嚴與自主,這正是信託制度最溫暖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