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因應苑裡鎮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台灣照顧學會和串門子社會設計與苑裡鎮公所合作,積極在苑裡鎮內推動各項敬老措施,營造高齡友善環境。為鼓勵熟齡族自我保健,特於10月1日國際老人日首度辦理「苑裡鎮退休派對」,活動共有30位熟齡族報名參加,在活動中主辦單位帶領參與者盤點己身資源、審視關係與健康,並分享苑裡在地的資源。用一場活動體驗,鼓勵大家更認識在地,也積極做好退休準備,正向迎老。
台灣照顧學會和串門子社會設計與苑裡鎮公所合作,辦理「苑裡鎮退休派對」,活動共有30位熟齡族報名參加,一起認識在地,積極做好退休準備,正向迎老。(圖片來源/串門子社會設計)
從關鍵3大面向盤點設計與苑裡共好的幸福老後
愛爾蘭的成人教育及發展專家愛德華凱利數年前開始推動「第三人生」(the Third Act)運動。第一人生是成長學習時期,依賴身邊的人提供所需,吸取養分讓自己成長;第二人生是成家立業時期,開始自己去創造出很多可能;到了第三人生,最重要的特徵是「共生」(inter-dependent),在這個時期,人類可能會需要某些協助,但也還有能力回饋給這個社會,因此我們努力尋求和他人以及外在的環境形成共生共好的關係。這次退休派對也是扣緊「共生」的主題,從代表健康面向的「健康賓果」、代表關係的「美味關係」與代表休閒活動的「苑裡大事曆」等3大主軸,引導參與者梳理現況、思考設計後發展與苑裡鎮共好的退休生活。
退休派對扣緊「共生」的主題,從代表健康面向的「健康賓果」、代表關係的「美味關係」與代表休閒活動的「苑裡大事曆」等3大主軸,引導參與者梳理現況、思考設計後發展與苑裡鎮共好的退休生活。(圖片來源/串門子社會設計)
健康是最大財富,熟齡族更要盡早為自己養老本
「健康賓果」是以連線遊戲檢視大家是否具備有益健康的9種行為與生活習慣,例如:每天睡足8小時、這2天都有曬太陽散步、控制慢性病或定期健康檢查等。每位參與者的健康意識頗高,其中最多的連線高達五條。參與者也透過分享,彼此檢視自己還需要再留意的健康管理。例如:大家發現自己普遍在運動強度、運動內容與日照時間方面有所不足,也因此學習到彼此維持健康的方法。這樣的互動讓每個人都意識到,健康需要持續經營,也能從交流中汲取更多啟發。若每位熟齡者都能盡早為自己的健康把關,不僅有助於提升自我的晚年生活品質,也能減輕家人的照顧負擔、降低國家的財政負擔。
用感謝與邀請開頭,讓關係持續為退休生活加溫
在「美味關係」的活動,大家重新檢視了生命中的重要關係者,透過電話表達感謝,並發出真誠的邀請。一位母親致電即將畢業的女兒,分享退休後想要展開一場母女相伴的旅行;另一位參與者打給一路支持自己求學的姐姐與姐夫,深深感謝他們的陪伴,並分享了自己近來學會愛自己的方式;還有一位女性則致電鄰居,希望彼此不只維繫鄰里關係,更能成為散步與午後茶的生活夥伴。透過對話,讓這些平常赧於說出口的真心話傳遞出感謝與期待,交織出家人、親情與社區之間的溫暖網絡。熟齡族需要與社會保持連結,維繫關係、不讓自己孤立。
熟齡族需要與社會保持連結,維繫關係、不讓自己孤立,透過與重要關係者電話聯繫表達感謝,並發出真誠的邀請。(圖片來源/串門子社會設計)
用四季的生活藍圖,設計專屬於苑裡人的退休共好行動
在「苑裡大事曆」中,大家以春夏秋冬規劃自己未來的生活樣貌與行動藍圖,逐步描繪出屬於自己的節奏。有參與者提到,苑裡其實蘊藏了許多才華與技能,例如苑裡人每到夏季都會醃漬豆腐乳。若有機會,他想在退休後回饋社區。未來除了自家食用外,更希望能帶著孩子與長輩共同參與,讓傳統手藝成為連結世代的橋樑。退休不一定是閒置或撤退,而是積極參與在地,貢獻自己的專長與技能,讓充實的休閒活動成為退休生活的核心。
苑裡好行動:未來的心願與退休實踐
台灣照顧學會理事黃珮婷表示,雖然退休好像是每個人為自己盤算,但每位參與者在活動最後的「苑裡好行動」小卡則不約而同想要貢獻社會。有人希望能陪伴苗栗的流浪動物,也有人觀察到苑裡人的家庭照顧負擔,想在退休後協助職業家庭分擔育兒與接送的壓力;也有人願意分享綠色療癒的植栽專長,或計畫到樂齡中心持續學習與服務。這些行動小卡看似簡單,卻都是讓每個人的退休生活反而與社會展開更多連結,也讓社區得以描繪出更溫暖多元的行動圖景。台灣照顧學會長期關注熟齡族的老後照顧與生活品質,接下來也將持續與苑裡鎮跨域組織攜手合作,為超高齡社會做好準備,讓長輩都能在苑裡享受精彩且溫暖的退休生活、正向迎老。
行動小卡看似簡單,卻都是讓每個人的退休生活反而與社會展開更多連結,也讓社區得以描繪出更溫暖多元的行動圖景。(圖片來源/串門子社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