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禮儀公司「冬瓜行旅」負責人郭憲鴻 (小冬瓜),從小跟著父親在殯葬現場長大,國小協助告別式備貨,國中開始搬運遺體,他曾逃離過,在父親病重時毅然回歸接班,從儀式裡思考生死的意義,並希望打造出與時俱進的儀式,符合現代人的禮儀需求。他也開立「單程旅行社」YouTube頻道,藉由探討各種生死議題,期望大眾不再懼談死亡,落實生命教育。這次出書撰寫他所經歷的殯葬現場,看見背後的淚水與遺憾,也分享與父親的情感羈絆,最終找到和自己和解的答案……希望可以藉由這次書寫讓讀者可以正視死亡,將來能與至親摯愛,好好道歉、道謝、道愛、道別。
道別的時間往往很倉促,從小接觸殯葬業的我應該比誰都清楚,但身在其中的時候,才明白事情並不如想像中簡單。
得知父親罹癌的消息後,醫師原本評估父親應該還有半年的時間。我和父親誤以為還有很多時間可以處理身後事,卻沒想到病情惡化得比想像中要快,父親從住院到離世的時間只有短短三星期,什麼都沒來得及交代就走了。
父親走後,我除了要面對父喪的衝擊與悲傷,各式各樣的煩惱也接踵而來,其中最令我頭痛的,就是處理財務問題。
我是父親的法定繼承人,在三個月內必須決定要拋棄繼承還是限定繼承,然而我對父親的經濟狀況一無所知,根本不清楚父親到底資產多還是負債多。
當時國稅局不像現在有一站式查詢金融遺產的服務,於是我只能透過一些聯徵線索,猜測父親大概和哪幾間銀行有往來,接著再一一去查詢與結清帳戶。但是每家銀行的作業方式不盡相同,有些能夠跨行處理,有些則要到原開戶銀行才能辦理。
為了處理父親的帳戶,我只能土法煉鋼,一家家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次我大老遠跑到中壢某家銀行去結清,到了那邊之後,才發現原來這個帳戶已經很多年沒有使用,裡頭的存款只有兩千多元。
我不是嫌金額小,而是如果知道這個帳戶並沒有定期扣款、繳稅等需求,我會優先把時間拿來處理更緊急的事情。
原來我什麼都不懂
直到父親過世,我才第一次面臨生死的重大議題。在這段過程中,我驚覺原來自己對遺產分配、稅務證明、遺物處理等問題一竅不通。也猛然意識到,假如有天我走了,一定會為太太和小孩帶來困擾。
於是我開始具體思考,在生命結束之前,我能為自己做什麼?我能不能預先做好準備,減輕太太和小孩的負擔,好讓他們日後不要重蹈我的覆轍,面對和我相同的窘境?
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後,我把所有我離開之後,可能會成為困擾的項目一一列出來:
公司怎麼辦?客戶怎麼辦?工作夥伴怎麼辦?房貸怎麼辦?保險怎麼辦?
太太知道我有哪些銀行帳戶嗎?知道我的保單放在哪嗎?
我要穿什麼?有適合當遺照的相片嗎?要採取土葬還是環保葬?舉行哪些儀式?
萬一有天我變成植物人,要不要繼續活下去?
我的社群帳號怎麼辦?D槽裡有沒有不能被發現的祕密?(笑)
光是這樣隨便想想,就發現令人焦慮的事情實在太多也太雜,根本不知該從何下手。
這時,我的腦海中浮現了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這個理論大多以金字塔的圖像來呈現,從底部到最高層分別為—生理、安全、社會、尊重、自我實現。
於是我參考這五種需求層級,將自己對於臨終的煩惱條列式整理出來,分門別類為:醫療、財務、殯葬、法律、心靈。
善終的五種需求
一、生理需求:醫療。
醫療是位於金字塔底部,也就是最基本的、最迫切的,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到的需求。像是要不要急救、拔管、捐贈器官等,都是臨終前會遇到的問題。我們每個人對於「善終」的理解與期許不盡相同,和家人難免會產生意見上的分歧。
如果我們能提前和家人討論,病危時到底救不救?哪些醫療行為要做、哪些不要?讓家人充分了解我們的想法,萬一哪天我們真的不幸發生意外,沒辦法用言語或行動表達意願時,家人就會比較有概念,比較不會因為代替我們做決定而內疚。
在現行的制度下,我們也可以提前了解《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和《病人自主權利法》,和家人溝通自己的想法。
二、安全需求:財務。
財務和醫療一樣,都是當我們往生後,家人需要出面處理的問題。
我們有哪些往來銀行、帳戶、保單、債務,這些細節我們平常可能不會鉅細靡遺地向家人提起,身後就很有可能造成家人的困擾。
有句話說:「留愛不留債。」我不希望自己哪天走了,還留下一堆爛帳。即使真的不幸有爛帳,也要好好交代清楚,不要讓家人因此而耗費心神,光是為了弄懂債務有多少,就得四處奔波。
把保險、房貸和債務等細項全數交代清楚,做好理財規劃,是希望為家人們撐起防護傘,不要讓他們因為我倒下而煩惱。
三、社會需求:殯葬。
馬斯洛將處理「關係」的需求,歸類於社會需求。所謂的「關係」,涵蓋親情、愛情、友情等人際關係。這樣的需求反映在臨終上,就是殯葬。畢竟葬禮是往生者的道別,處理人際關係的最後一程。
離開時要穿怎樣的衣服、使用怎樣的照片、舉辦怎樣的儀式、播放怎樣的音樂……每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全部加起來卻成為足以壓垮人的大事。只要我們能提前多做一分準備,身後就能讓家人少操一分心。
四、尊重需求:法律。
成就、名聲及地位的需求,對應在臨終處理上,就是從法律角度出發,妥善處理遺產。從遺囑合法性、遺產運用及分配,再到數位遺產,如雲端硬碟、社群平台、電子郵件等影像和文字的處理,都必須考慮。雖然有些人認為提前分配財產傷感情,但只要我們鼓起勇氣,提前面對這些瑣碎的事,也能避免日後家人爭產,甚至對簿公堂的可能。
五、自我實現:心靈。
最後是心靈,同時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死亡是每個人心底最深沉的恐懼,要如何面對,取決於我們有沒有足夠的信念與信仰。
死後到底會去哪?要用怎樣的態度面對死亡?要如何向所愛的人道謝、道愛、道歉、道別,讓自己的死亡成為禮物,支持親人繼續向前,都是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問題。
死亡雖然是生命的結束,但並不是關係的結束。要如何在死亡後,延續和親人的關係,是我們人生中最後的功課。
單程行李
釐清需求之後,我拿了個行李箱,動手整理自己的「單程行李」。
我在行李箱右側放進了一套精心挑選的衣服,從上衣、長褲到內衣褲都有,作為我往生時要穿的壽衣。想時尚就時尚,想休閒就休閒,愛穿什麼都隨便,未來隨著我的年齡增長及身形變化,可能會換也不一定。不過,身為殯葬人員,我絕對不會選擇牛仔褲或太緊身的衣服,以免增加同仁幫我換穿衣服的難度。
而在行李箱的左側,我放進了保單、房貸、合約、銀行往來紀錄、營業登記證……這類的官方正式紙本文件。為了避免發生損毀、遺失或髒汙等意外,我準備了隨身碟當備案,以防親人找不到。
此外,我還為自己準備了遺照。因為根據我實務上的經驗,大部分家庭在一時半刻間都拿不出往生者的遺照,手機裡的生活照可能解析度不夠,又或是有太多朋友入鏡。與其讓家人煩惱該挑哪張照片,不如自己先拍好,自己選擇要用怎樣的表情向大家道別。
最後,我列了一張當自己走後,需要通知的親友清單。關於這件事,我有過切身之痛。父親過世前,曾經要我別告知任何親友他往生的消息,卻沒想到他過世當晚,媒體就揭露了消息。我因此接到好多電話,每通都說是父親「重要的人」,而我完全無從判斷親疏遠近,根本不知道哪位該說、哪位不該說,只要電話一響,就十分焦慮。
因為有了這樣的經驗,我才意識到,原來「往生後究竟該通知哪些親友」也會成為家屬的困擾。為了不成為親人的負擔,我決定主動建立好名單。
簡單來說,這個「單程行李箱」就是類似緊急避難包或待產包的概念,當緊急狀況發生時,就能夠派上用場,有備無患。
唯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行李箱裡的各式文件或是親友名單,都會隨著時間更迭而產生變化,所以我們不能只是把東西扔進行李箱裡就好,還要定期更新。
最好的方法是,為自己挑選一個難忘的紀念日,將它訂為「遺囑日」,每年到了這一天,就把行李箱拿出來檢查、更新資料。像我就是選用父親的忌日,這是對我來說非常有意義的日子,絕不會忘記。
我把單程行李箱收在書房角落,告訴太太,如果哪天我有個萬一,她就可以不慌不忙地來打開我的行李箱,送我遠行。
這是我留給她的愛、祝福及道別,也是我最後的人生功課。
本文摘自三采文化出版之《生命最後三通電話,你會打給誰?》
《生命最後三通電話,你會打給誰?》
出版:三采文化
作者:郭憲鴻(小冬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