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高齡議題可以從查理蒙格(Charrles T. Munger)身上找到啟發?人們對查理蒙格的認識,主要來自他的身分:波克夏公司副董事長,「股神」巴菲特的長期合夥人。由於作風理性低調,鎂光燈對他的眷顧程度與財富累積完全不成比例。
這位多金老人出生於1924年,逼近人瑞之林。蒙格的職涯從律師起步,迄今仍活躍於投資圈。他嗜讀如命,學習不綴,與巴菲特的關係,是生意上的夥伴,更是惺惺相惜的摯友。蒙格曾說過:「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華倫(巴菲特)讀書之多,我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們感到吃驚。」
美國開國元勳班傑明‧富蘭克林,是蒙格最推崇的先人。富蘭克林是個跨領域的傑出通才,發明、寫作與政治都有一席之地。孺慕引發實踐,蒙格也不拘一家之言,鼓吹「多元思維模型」,並大肆抨擊學院過度專業化的封閉狹隘與抱殘守缺。他最喜歡引用的比喻是:「在拿著鐵鎚的人眼裡,這個世界就像根釘子。」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這本書蒐集了蒙格歷年的十一次演講,所思所言,原汁原味。但在這十一講之後,另有〈老人萬歲—受西塞羅《論老年》啟發〉獨立篇章。蒙格自述,當他閱讀到西塞羅(西元前106年—西元前43年)這位古羅馬政治家的作品時,已經高齡82歲。
我們不妨將蒙格分享的閱讀心得,當作一篇高齡人生的智慧指南。
例如,人們應該如何看待老年?蒙格與西塞羅是少數的逆流者,他們反對各種與老年有關的負面標籤,主張老年仍然充滿活力,因為智慧所能產生的貢獻,勝過年輕人擁有的體力。西塞羅如是問:「據說米洛進入奧林匹克競技場時背著一頭牛。如果現在讓你選擇,你是願意選擇米洛的體力呢?還是選擇畢達哥拉斯的智力?」
年輕人別急著抗議,老年人也別高興太早。在西塞羅眼中,把老年與智慧畫上等號是有條件的。「活到老,學到老」,這句源自古希臘時期的名言,是「成功老化」的檢驗標準。但智慧絕不會隨著你的年紀增長而自動加權,相反地,你必須終身學習,歲月的階梯才會把你愈墊愈高。蒙格就是這句話的實踐者,他期許自己:「每天夜裡睡覺時,都比那天早晨聰明一點點。」
如果說複利是時間給財富的奇蹟,那麼學習何嘗沒有複利效應?唯有停止學習之人,才需要倚老賣老。阻礙一個人持續學習的障礙不是變老,而是變懶。
實際上,人生很難老中青一刀切,後果總是脫離不了前因,許多關於老年的抱怨,乃源於年輕時的錯誤生活方式,不能僅僅歸因於「上了年紀」。這也是為何西塞羅會說:「如果你的方活方式正確,那麼你在晚年只會比年輕時更幸福。」
財富的累積,正直品德的養成,都要靠時間修修剪剪。但若無法兼得,硬要分出輕重,西塞羅還是認為,一個正直勤奮的人,即便經濟潦倒,同樣會讓人尊敬。但一個道德卑劣的富人,只會招來痛苦。
這也是為什麼,蒙格儘管以投資致富著稱,但他愈活到高齡,愈懂得術與道的輕重,反而愈熱衷於分享「使命」:除了物質層次的自我滿足,還有什麼是值得追求的自我實現?以及意義層次的自我超越?蒙格與西塞羅的看法一致,造福後人是年長者最有價值的方活方式;與此同時,「永遠反過來想」的蒙格更畫了紅線:人之已老,戒之在貪。「在我們愈來愈接近人生終點時,還有甚麼比財迷心竅更荒唐且沒有意義的事?」
蒙格講的可不是八股教條。且讓我們設想一個葬禮情境。當人們在墳前低頭追思,究竟亡者會有哪些生前事跡值得被人懷念?是以正直利他的人格走過一生?擁有一般人所不及的智慧與幽默,總是能讓周遭感受到能量?還是生財有道,至死仍手握鈔票?
答案絕對不是最後一項。
作者介紹:吳挺鋒,前基隆市政府社會處處長,政務官,負責社會福利與勞工權益等業務。先前曾在大學任教,媒體業界任職,每次轉換都在意料之外,但也因此體會到不同領域的變化景緻,化為人生階段的養份。業餘興趣包括寫作、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