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到一個教育訓練機構,為同仁進行「在職進修」。機構主要輔導大學生充實職場競爭力,他們發現,現代大學生容易渲染負面情緒和焦慮感,需要更多引導以脫離負面思考與情緒,以免過著抱怨、逃避的人生,惡性循環。
我先假設:原因是缺乏明確的人生目標。於是,野人獻曝,我先提供自己的短中長程人生目標做為討論的「發想」。我從民國90年起,就開始這項「家庭作業」,至今超過20年。剛開始寫,像在列「工作清單」,後來目標愈來愈清晰,夢想也就慢慢實現了。
民國111年 短期目標
1.體重54公斤以下
2.保持三個大學以上的任教
3.為「無國界教師學會」新任理監事選才
4. 「無國界教師學會」募款方式確認
5.教學方式更順暢,對學生有直接幫助
6.每月演講十場或20小時
7.髮型好看
8.體態優雅
9.出版兩本新書
10.開拓新職場、嘗試新工作
11.唱歌更進步
12.成為舒壓達人
民國111年到115年 中程目標
1.新書寫作–偏鄉學校教育工作者及弱勢兒少的故事
2.帶領「無國界教師學會」第二屆更穩健、團隊合作
3.規劃五本新書
4.有暢銷書
5.健檢無紅字
6.體態及體力均佳
7.體重54公斤以下
8.繼續在大學任教
9.睡眠、排泄、運動、舒壓均佳
10. 「無國界教師學會」穩當、交棒得宜
11.每月五場以上演講
12.開始偏遠學校100所的「教育苦旅」(用腳當眼)
13.關注先生的健康
民國111到120年 長程目標
1.擁有真正的好朋友
2. 「無國界教師學會」的努力「被看見」
3.成為70歲的快樂美女
4.更喜歡健行登山活動
5.出歌曲專輯義賣捐款及開演唱會
6.健檢無紅字
7.每年出國或國內長程旅行二次
8.出版《走遍千山萬水–偏遠學校100的故事》
9.書籍獲獎
10.繼續在大學任教
11.鈞豪一家幸福,小晞聰明懂事
12.鈞鈞工作順利,找到理想伴侶
21世紀,人類平均壽命延長許多,60歲只算中年,如何善用自己的生命,創造第二、第三人生?其實這不是新觀念,早在1950年代,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 Erik H.)已提出「 社會心理發展階段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 ),將人生分為8個階段,每個階段都面臨關鍵挑戰,若不能克服,將影響下一階段的發展。包括:嬰兒期(0-2歲,發展任務:信任)、幼年(2-3歲,發展任務:自主)、學齡前期(3-6歲,發展任務:主動性)、學齡期(6-12歲,發展任務:勤勉)、青春期(13-19歲,發展任務:自我認同)、成人早期(20-39歲,發展任務:親密),成人中期(40-64歲,發展任務:創造)老年期(65歲以後,發展任務:圓滿人生)。
依前述8階段,20歲以前可謂「第一人生」,大多依靠父母師長的關懷與培育。20-40歲可謂「第二人生」,用來追求事業成就,累積有形與無形的資產。40歲以後則可謂「第三人生」,開始發揮己能、關懷與培養下一代、回饋社會。
孔子說:「四十不惑」,美國總統林肯說:「人過了40歲,就要為自己的容貌負責」;可見40以後,才是人生的黃金歲月;發展得好就能「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反之就會如某些年輕人,容易渲染負面情緒和焦慮感,生活充滿抱怨與逃避。
要邁向哪一條人生道路,都可以提早準備。思考自己期待的樣貌,「具體化」為短中長程目標,並且把它「寫下來」。
延伸閱讀
作家王浩一談退休|鈴木一朗、費德勒退休前的心境和退休生活規劃
作家王浩一談退休|鈴木一朗、費德勒退休前的心境和退休生活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