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參與影展,通常只會在「焦點影人」與「經典回顧」兩個專題當中有機會看見經典老片的風采。雖然會「秒殺」的作品往往還是新作,但內行影迷都知道,經典單元最不容易觸雷,才是瑰寶所在。畢竟一部電影要在歷經數十年都還能獲得肯定,甚至影響萬千後世影像創作者與影迷,這其中肯定有一些道理。
金馬經典影展在過去兩年曾分別舉辦「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和「義大利電影課」,前年聚焦適逢百年誕辰的瑞典名導柏格曼(Ingmar Bergman),去年則選映了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在紀錄片《義大利電影課 My Voyage to Italy》(1999)中提到的37部義大利經典之作。即便是六、七十年前的黑白電影,卻依然擠滿人潮一睹大銀幕,說明經典確實有其市場。
至於今年,在千呼萬喚之下,金馬影展選定以義大利名導費德里柯.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為主題影人。今年也是他的百年誕辰,故影展名為「費里尼100」。費里尼是何許人物?對電影有涉略的影迷,相信都有聽過費里尼的大名。其作品對電影文化所帶來的衝擊難以言喻,甚至出現一個英文單字叫「Felliniesque(費里尼式的)」來表達如夢的、似幻的、超現實的景象。
另一個足以佐證費里尼影響力的例子,就是他在美國形成的炫風。他本人曾以編劇、導演的身分獲得12次奧斯卡提名,其執導的四部作品《大路 La strada》(1954)、《卡比莉亞之夜 Nights of Cabiria》(1957)、《八又二分之一 8½》(1963)、《阿瑪珂德 Amarcord》(1973)更代表義大利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殊榮。在1993年,費里尼從蘇菲亞.羅蘭(Sophia Loren)和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手中接下奧斯卡榮譽獎(又稱終身成就獎),該獎項象徵著對他一生作品成就的肯定。
要知道,一般美國人向來不喜看字幕,也向來自我為中心。費里尼身為一個義大利人,本人甚至從未在好萊塢拍過片,其拍攝題材談義大利底層眾生相、中產階級迷亂史、古羅馬荒淫傳,皆不具美國性,卻使得美國人為之瘋狂。三年前在美國甚至出了一部名為《尋找費里尼 In Search of Fellini》(2017)的粉絲致敬作,電影就在談一個美國少女在看了費里尼的電影後二話不說飛往羅馬的故事。而首先打動她的作品就是《大路》。
繼續閱讀:電影本事|費里尼電影的魅力何在?(下)
延伸閱讀
向大師致敬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完整獻映24部珍貴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