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德森|八月表演工作室導演
四月八日,正式開啟我們的第一堂課!午後陽光灑落在中山北路巷內的失智症協會服務中心,室內傳出歡樂的音樂與笑聲。這不是醫療場域,而是一場以藝術為橋梁的溫柔實驗——《來吧!親愛的》全能家庭藝術共融計畫。
每週兩小時的工作坊,參與者包括失智長輩、家屬、照護者、一般民眾與志工。課程由輕鬆的採訪遊戲開場,再透過暖身、傳球、雙人舞等活動,引導大家進入身體與情感的互動。即使有些長輩因記憶力有限無法即時應對,也總有熟悉的照護者在一旁輕聲引導,讓活動變成一場無壓力、彼此照應的團隊行動。
每週兩小時的工作坊,課程由輕鬆的採訪遊戲開場,再透過暖身、傳球、雙人舞等活動,引導大家進入身體與情感的互動。(圖片來源/八月表演工作室)
一位前年有參與「親愛的陌生人2.0」演出的奶奶興奮喊著「我很早就看過你了!」,每當我聽到失智者說出這樣的話與,著實令我感動不已,家屬看著也感到欣慰。有人在跳舞的過程中忽然想回到熟悉的照護者身邊尋求安定,每一刻都是細緻的觀察與回應,也是人與人之間最真誠的連結。
這樣的藝術介入,並非單純娛樂,而是嶄新的照護模式。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全球失智人口將在2050年達1.5億,藝術已成為各國發展「非藥物性照護」的核心工具。英國、澳洲等地推動「創意健康」政策,強調藝術能提升情緒、社交能力,延緩退化,甚至減輕照護者壓力。
藝術已成為各國發展「非藥物性照護」的核心工具。(圖片來源/八月表演工作室)
台灣也逐步推動「失智友善社區」,但第一線家庭照護負擔仍重。《來吧!親愛的》讓照顧不再只是家人的責任,而是社區的共同參與。當一般民眾牽起長輩的手、與他們跳舞、聆聽他們曾經的故事,那是一種關係的重建,更是社會支持網的重織。
當記憶慢慢遠去,我們能做的,不只是記得對方,更是陪他們走過每個仍然在場的當下。而在這場活動中,我們不只是目擊者,更是彼此記憶的見證人。
《來吧!親愛的》讓照顧不再只是家人的責任,而是社區的共同參與。(圖片來源/八月表演工作室)
未完待續……
趕快追蹤 八月表演工作室 IG、FB 掌握我們最新活動資訊!
活動預告➢九月將於北中南舉辦共融藝術分享會,敬請期待!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