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曹銘宗,插圖=林哲緯(貓頭鷹出版社提供)
台灣最熱門的年菜是什麼?現在大家都說白鯧。為什麼? 因為「魚」與「餘」同音,年年有餘!「鯧」也與「昌」同音,繁榮昌盛、國運昌隆!
所以白鯧價格高居不下!過年前一、兩個月就有人先買來冷凍,以免隨著年關愈近、價格愈高,最後一尾一斤多重的白鯧漲到一、兩千元!
白鯧又稱正鯧,其實是「銀鯧」(Pampus argenteus)的俗名,分布地區從印度海域至西太平洋,台灣主要在西部、北部海域。白鯧尚未發展養殖之前,都是野生,因外型好看、肉質極佳,加上名字討喜,自然成為年菜佳餚。
不過,白鯧因過度捕撈,產量變少,每逢過年供不應求,價格高不可攀。因此,近年來出現以黑鯧(烏鯧)、金鯧代替白鯧的聲音。
鯧魚美味,台灣清代方志早已提及,並說白鯧比黑鯧好吃。1717年《諸羅縣志》便提及:「鯧,身扁而短,無鱗。以紫白色者為佳,海魚之貴品。又有黑色者,細鱗,名烏鯧,味少遜。」
至於金鯧,又稱紅沙,在分類上屬「鯧鰺」,顧名思義就是長得很像鯧魚的鰺魚,台灣常見的是「布氏鯧鰺」(Trachinotus blochii)。紅沙本來大有來頭,在台灣傳統十大好魚排行榜:「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六嘉鱲,七赤鯮八馬頭,九春子十烏喉」,排名還在白鯧之前。紅沙近年來在台灣養殖成功,所以在菜市場和超市都常看到,不過養殖紅沙的大小、色澤和肉質,畢竟無法與野生紅沙相比。
由於白鯧實在太貴,所以有人以「過年吃白鯧的迷思」為題投書媒體,引清康熙年間畫家聶璜繪製、描述的《海錯圖》,指「鯧」的命名並非源自「昌」,而是與「娼」有關,希望影響民眾過年不一定要吃鯧魚。
我也贊成過年不一定要吃白鯧,但看到「指鯧為娼」的說法,雖然所說有據,卻不夠周延,所以要為白鯧說幾句話。
《海錯圖》說:「鯧魚身匾而頭銳狀…骨軟肉白,其味極美…俗比之為娼,以其與群魚遊也,或謂鯧魚與雜魚交…鯧魚遊泳,群魚隨之,食其涎沫,有類於娼,故名似矣。」
以海洋生物的觀點來看,說「鯧魚與雜魚交」,但鯧魚並不是性交,而是體外受精;說「群魚隨之」,這也不能說是娼,母魚也會有公魚追隨啊!說「群魚食其涎沫」,「涎沫」可能是鯧魚正在排卵。其實, 明朝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裡早有鯧魚「有類於娼」的說法,但也說鯧魚以「昌」得名,「昌,美也,以味名。」
不過,過年吃白鯧並不是台灣傳統習俗,而是這二、三十年才出現的風潮。
現在說年夜飯吃「魚」象徵年年有「餘」,但「魚」與「餘」諧音是在華語,而不是台語。台語的餘叫「賰」 (tshun),所以過年在神桌上擺米飯,上面插上以紙或布剪成的「春仔花」,稱之「春飯」,象徵「賰飯」,即米飯有餘之意。
另外,台語「鯧」音 tshiunn,而「昌」 音 tshiong,並沒有諧音的連結。
台灣古早過年的節慶魚是嘉鱲,嘉鱲 除了好吃,魚體偏紅也很討喜。那麼為 何不吃顏色更紅的赤鯮呢?因為嘉鱲的 體型較大,比赤鯮適合用來祭拜和宴客。
根據我在《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一書的研究,嘉鱲的正名是「過臘」,以「臘來春去」得名。 臘月是農曆十二月,嘉鱲在過年前是最肥美的時候,所以台語俚諺說「春鮸冬嘉鱲」,冬天是吃嘉鱲的季節。
台灣現在也稱嘉鱲為真鯛,這是日文 的名字。日文選用漢字「鯛」作為魚名,「鯛」是「魚」+「周」,「周」有周全、完備之意,因為這種魚周身均整,無論從什麼角度看都很美觀。日本人還認為「魚之最,乃鯛」,把鯛視為「百魚の王」, 嘉鱲被冠以「真鯛」,可見是「鯛之最」的極品。
鯛的日文「だい」(dai),因發音接近吉祥的日文めでたい(medetai),所以在日本也是節慶魚,真鯛更是上選,常成為過年、節慶、宴會的佳餚。尤其冬天的真鯛是櫻花色,還有「櫻花鯛」的美名。
然而,野生嘉鱲早已愈來愈少、愈小了!嘉鱲後來雖然發展箱網養殖,但魚體不紅,滋味也難比野生,這大概是年菜地位被白鯧取代的原因吧!
作者曹銘宗簡介
台灣文史作家、導遊,曾任聯合報文化記者及主編、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出版《台灣史新聞》、《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等三十餘種著作,最新著作為《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
(本文出自《安可人生》雜誌第11期【透過學習,開啟更多可能】,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欲轉載請來信至:ankeeditor@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