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蕙容 信託公會秘書長
「爸爸,你還記得我嗎?」2025年話題台劇《忘了我記得》,以一位失智父親與女兒之間的情感交織為主線,描繪記憶漸漸剝落的過程中,那些未曾說出口的愛與遺憾,也讓無數觀眾在電視機前落下眼淚。然而,在戲劇之外,現實的失智挑戰遠比鏡頭裡更加複雜──當記憶消失、行為能力喪失後,不只是情感斷裂,更牽動著財務安排、生活照護與法律代理等層面問題,若無事先規劃,整個家庭可能陷入手足無措的困境。

Netflix《忘了我記得》由演女主角「程樂樂」的謝盈萱照顧秦漢飾演失智的老爸「程光齊」。(圖片來源/Netflix)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4年底台灣失智人口已超過33萬人,預估至2040年將突破50萬。隨著高齡化加劇,失智症已成為家庭無法忽視的「慢性風險」。許多案例顯示,當事人出現失智症狀後,即使手握財產,卻難以即時動用,醫療費用無從籌措,甚至沒有處理財產的決策權,衍生出種種糾紛與焦慮。實務上,多數高齡者的財產管理與生活照護多由家人處理,逾九成監護人為子女或親屬,然而部分親屬監護人未必善於財產管理或缺乏監護倫理,甚至有擅自挪用受監護人財產的,致使財產未必真正用於照顧本人,損及受監護人權益。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4年底台灣失智人口已超過33萬人。(圖片來源/freepik.)
面對這些風險,信託制度提供一套能有效填補「失智前與失智後」法律與財務落差的工具。信託公會攜手業者積極推廣「預開型安養信託」,鼓勵民眾在健康時就預作準備,無需立即將資產移轉至信託帳戶,且在未啟動給付機制前免收或僅收取少額信託管理費,大幅降低初期辦理門檻與經濟負擔,使更多人能輕鬆辦理信託。
民眾可在身心健康、具備完全行為能力時,預先與信託業者簽訂安養信託契約,由受託銀行協助開立信託帳戶,並將部分資產撥入專戶,交由受託機構進行財產的管理與運用。信託財產得依信託契約約定靈活投資低風險、穩定收益的金融商品,延長資金使用年限,確保未來「照護不中斷」。當未來經醫師診斷罹患失智、生活無法自理或其他特定條件時,信託啟動給付機制,由受託銀行定期支付生活、醫療、看護等費用,協助受益人維持穩定生活。
以安小姐為例,她於50歲時預先設立安養信託,指定兩位子女為照顧人並擔任信託監察人,以確保資金運用符合原意。若未來出現失智症狀或信託契約約定條件成就,信託將啟動定期支付生活及醫療費用。由於信託契約在她心智健全時就完成設立,未來即便發生變故,子女亦無需臨時處分資產,便能妥善安排照護工作。
信託並非專屬於高資產族群,一般家庭、小額資產者同樣可以輕鬆運用,讓更多人得以提早為未來做好財務安排。為促進信託普及,信託公會與信託業者持續推廣安養信託,並設計模組化公版契約範本,使民眾能依自身需求彈性組合專屬內容,確保在面對高齡或健康變化時,也能擁有完善、安心的資產照護機制。
正如《忘了我記得》劇中那句令人心碎的台詞:「當你還記得的時候,能不能先為我想一想未來?」信託,正是這份對未來的準備,也是對摯愛的負責。面對即將到來的高齡與失智挑戰,不妨從現在起,透過信託為人生畫下一條平穩、可控的道路,讓記憶或許會模糊,生活卻不致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