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儀婷
我曾經在一堂老後生活安排課程裡,遇到一位63歲即將退休的李老師。他課後走過來,小聲地問我:「老師,我現在身體還可以,可是我一直在想,如果哪天我倒下了、記性變差了,我的錢誰來幫我用?要是被拿去亂花怎麼辦?」他說完,停頓了一下,又笑著補一句:「我不是怕死!我是怕沒能準備好快死還沒死之前那段不能動的時間。」我聽了心裡一震,因為這句話真的說出很多人沒說出口的心聲。不是怕變老,是怕沒有安排,讓自己及家人都很為難。
五十歲開始思考「我的老後想怎麼過?」
我們在五十到六十幾歲這個階段,其實是最能思考和做準備的時候。還沒退休的人,可能還在事業裡奔忙;即將退休或剛退休的人,終於有點時間,也是最明白自身財務狀況的時候,此時來思考「我的老後想怎麼過?」,其實剛剛好。

五十到六十幾歲這是最能思考和做老後準備計劃的時候。(圖片來源/freepik)
像李老師,他已經開始想:「如果未來需要照顧,要不要設一筆預備金?請照顧服務員、住機構的錢從哪裡來?要不要先找好信任的人,萬一失能或失智不方便處理事情,這些人可以幫忙?」這時候我就向他提起「安養信託」。簡單來說,就是先把一筆錢存入信託帳戶裡,並事先約定好:這筆錢只能用在自己身上,像是生活費、看護費、醫療費、照顧支出等等。等哪天需要時,信託會按照你的意思逐一執行。
有些人會說:「我有孩子,應該不需要吧?」但你知道嗎?我看過太多孩子其實是「想照顧,卻不敢碰父母的錢」,怕兄弟姐妹或其他親戚說閒話,也怕弄錯爸媽的意思,結果就是照顧起來心有餘力不足、感情變調,這真的很可惜。如果我們自己先想好、說清楚:「這筆錢就是給我自己用的」,孩子照著做,大家都安心。而如果你是單身或沒孩子,那就更需要提前設想老後生活要怎麼安排?誰來幫你聯絡看護?什麼時候啟動信託?這些問題搭配意定監護都是可以一步步說明白的。
安養信託像是一份為未來自己準備的照顧計劃
以前,我們把時間都花在一邊工作,一邊照顧爸媽和養孩子,總是把自己的事排在最後。但當我們開始從照顧者的位置慢慢抽離,生活也開始慢下來,心裡自然就會浮現一個問題:「那我老了以後呢?我希望過什麼樣的生活?要住在哪裡?如果身體不方便,誰能幫我?我想要怎麼被照顧?」這些問題如果沒有答案,其實心裡是不踏實的。
有些人聽到「信託」會覺得是有錢人才需要的傳承工具,但其實信託比較像是一份為未來自己準備的照顧計劃。就像先幫自己寫好一份照顧指引書,萬一有一天我生病、失能了,或是需要人幫我處理生活、醫療、財務等事,所有的安排、支出、聯絡方式都已經有條理地整理好了,家人不用猜、也不用臨時處理。最重要的是,這是你現在健康、清楚的時候自己安排的,而不是未來不得不且說不出話時別人幫你做決定。讓我們老後活得有選擇、有尊嚴,也不給別人添麻煩。
我們不怕變老,只怕沒有安排好。如果可以提前預備,讓未來的自己安心、讓家人知道怎麼幫忙,為什麼不現在就開始想一想呢?有些人可能會覺得「等老一點再規劃也不遲」,但在我看來,等到真的需要照顧時才準備,往往已經來不及了。那時候,心力有限、狀況複雜、還牽涉家人協調,常常讓原本可以有品質的老後生活變得倉促、辛苦。

如果身體不方便,誰能幫我?安養信託讓我們老後活得有選擇、有尊嚴,也不給別人添麻煩。(圖片來源/freepik)
現在的你,擁有選擇;未來的你,擁有尊嚴
我相信,每一位認真過生活的人,都值得擁有一份安心的未來。安養信託不是對恐懼的反應,而是成熟的選擇。它讓我不必等到不得不的那天,而是能在還有主動權時,替自己做出清楚的決定。這份選擇,不只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家人、對未來的尊重與體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