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上的富足,對老人有好處嗎?為什麼?簡單的答案是,有的。宗教、靈性價值對老人的好處,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跟健康有關的,靈性上富足的人,生理上比較健康,且在接受治療的時候,效果會比較好;也有研究發現,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利用這個做為依託,來降低自己的疼痛感覺。第二類的好處跟心理健康有關,靈性上的富足,不僅能夠提升心理幸福感,也能降低罹患精神疾病的機率。
宗教、靈性價值能減緩對疾病疼痛感,亦可提升心理幸福感。(圖片來源/freepik)
至於為什麼靈性富足對人有好處,目前已經找出幾種可能性:一、因靈性富足而降低壓力,進而改善身心狀態;二、由於靈性富足而提升了生命的意義感;三、因為靈性富足而提升了智慧。但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其實並非完全獨立,而是彼此互有關聯的。
科普小教室
在學術研究中,若有涉及抽象的概念,像是生命的意義感、智慧的討論,在詮釋結果的時候,需要格外留意。因為這個研究者所定義的生命意義感,可能跟另一位研究者定義的不同。以智慧的定義為例,有研究者是利用了3-DIMENSIONAL WISDOM scale 這個工具來定義,這個工具包含了反思、認知與情感的面向,透過不同的情境題,來檢核一個人的智慧是高或是低。即便這個工具有好的信度、效度,它充其量也只能反映在有測量的範圍內,一個人的智慧程度。針對沒有測量到的部分,其實是無法評估的。所以,有時候不同研究雖然看似得到不一樣的結論,卻有可能只是定義上的差異,而非真的不同。
不過,也有一些研究發現,透過宗教來追求靈性富足的人,很有可能只是因為有較多的社交參與,或是因為生命的意義感有所提升,而不是因為有宗教信仰,進而對自己的身心產生影響。雖然大家會覺得,如果一個人是為了投入宗教,所以有社會參與、生命的意義感提升了,進而對自己的身心產生影響,這不也應該算是宗教的影響嗎? 這樣的想法沒有錯,但可能會讓我們有了錯誤的因果歸因,誤以為宗教信仰是關鍵。就像有人用168的方式來減重,就是一天只有八個小時可以進食、十六個小時不可以進食;這背後的意涵,是希望透過只有八小時可以進食,所以會少吃一點,而不是要你把整天要吃的東西,都在八小時內吃完。若有人的宗教參與是自己一個人在家念經,而沒有和其他人互動,而宗教對人的影響又是透過社交來發生的,那麼這個人即便有很多的宗教參與,也不一定會受惠,因為他缺乏了社交參與。
(節錄自《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心理學博士用科學證據破除老化迷思,陪你一起迎向美好的第三人生》 )
《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心理學博士用科學證據破除老化迷思,陪你一起迎向美好的第三人生》
作者:黃揚名
出版社:商周出版◎城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