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邱詩琁,攝影= 謝小明
有理財達人、樂活大叔稱號的作家施昇輝,除了出過多本暢銷理財書之外,他在五年前(二○一四)出版過一本專以電影為主題的書籍,近期出版的新書更鼓勵熟齡讀者在財務無虞之後,進一步去規劃第三人生。而他自己呢?已經去追逐他的電影夢了。
到目前為止, 總共看了幾部電影?「四千九百五十三部」。
五年前施昇輝出了一本對電影的告白情書,書名為《一張全票,靠走道──青春歐吉桑的電影本事》,非電影理論或影評專書,而是一位影癡從觀影、收藏等面向抒發年輕到現在對電影的熱愛。當年書上的觀影數字為四千三百五十三部,如今又多了六百部,平均一年觀看超過一百部的電影。
之所以能如此精準地講出確切數字,是因為每看完一部電影,他便寫下觀影心得以及評分星級。第一篇留下的紀錄是民國六十五年一月一日,電影名為《決心》,由英國導演彼得葉慈所導、彼得奧圖主演,好似預言了他從此下定決心、毫無遺漏地將觀賞過的電影一一記載在一本又一本的「電影筆記」中。
影癡進階為電影學生
這位從小愛上電影的影迷、影癡,在去年將自己推進在職專班的窄門,成了電影科系的研究生。當時他在臉書上寫道:三十九年前,父母要我把台大商學系列入報名大學聯考的第一志願。三十九年後,我自己決定要報考台藝大電影系碩士在職專班。
這是施昇輝在求學路上頭一回擁有了自主權,五十九歲重返校園當電影學生。錄取之後,他也曾經後悔,現在不為就業、不需文憑,為何不把時間用來聚餐、寫作、看電影。但入學之後,他發現原來能念自己想念的學科是如此開心的事。
為了興趣而來念書,不會想翹課,課堂不會打瞌睡、吃東西,施昇輝說教授都很喜歡上他們的課。自己雖然不像其他同學有相關電影從業經驗,但只要一討論到老電影,他和教授便對上了眼,其他年輕同學可能沒聽過、沒看過,但這些片子都在他近五千部的觀影片單中。
施昇輝在第三人生用另一種方式更靠近了此生的摯愛:電影。他開玩笑說其他事情他不敢保證,但電影筆記上的可是字字真心、句句屬實,沒有半點虛假。不過,他愛得很「理智」。
只寫劇本不拍片
因為確信自己不會去拍片,所以需要實際操作機器的課程一律不修,只選和電影理論相關或編劇課程。只花十五年便累積了足夠退休的財富,理財專家果真理性且務實,採訪時他不忘對一旁的女兒、太太呼喚道:請放心!爸爸絕對不會傾家蕩產去拍片。
施昇輝目前正醉心於寫劇本,這項在電影產製過程中最前端,對他來說完全不用花錢的事,只需要投入時間、精力和想像力。同時結合了他最喜歡的兩件事:寫作和電影。「寫劇本最有趣的是,你已經想了一個結果,從開頭到結尾,中間要讓它合理化,這是很大的挑戰,但樂趣也在此。」熟齡的豐富閱歷和交友廣闊,正好派上用場,有時候靈感是從身旁人得來;有時情節可能是受到所見所聞啟發。他為自己訂立最新目標:報名優良電影劇本獎。
施昇輝明白喜歡電影和拍電影完全是兩回事。如此篤定,是因為自己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嘗試過拍電影了。大一升大二的那年暑假,他參照電影教學書籍,自己身兼編劇、導演和路人甲,以及出資的製片,拍了此生的第一部,也可能是最後一部的作品《門神》。當年的八釐米底片不僅昂貴,還要送到澳洲沖印,再多一筆國際郵資。受訪時,施昇輝頻頻強調不是謙虛,是真的拍得很爛,證明自己沒有天份,當作人生回憶就好。
「現在回頭看,放棄是對的。如果沒有天份,早點放棄不是壞事啊。」施昇輝在新書《第三人生任逍遙》,也勸熟齡讀者不用懷抱遠大的夢想,從最小、最容易完成的夢想下手就好。念電影系碩士班正是圓了他從小也最小的夢想。
鼓勵跳脫觀影舒適圈
施昇輝也不鼓勵熟齡從事電影創作,他認為先愛看電影就好。「我鼓勵人家去看看不懂的電影,特別的電影一定要看,但不一定好看。」他認為多數人看電影習慣留在舒適圈,只看覺得「看得懂」的電影,事實上電影的表達形式非常多元,「退休後要做些小小冒險,這就是最小的冒險,頂多就是浪費一張電影票的錢。但若從中有所啟發和獲得的話,就非常值得了!」
因此他鼓勵沒看過藝術電影的人,不妨嘗試看看,方法也很務實簡單,不知道去哪裡看?就去華山光點和松菸誠品。如果遇到喜歡的電影,不妨多看幾遍,第一遍通常都在看故事情節,第二遍才能漸漸看出導演埋了哪些伏筆,如果要建立對電影的品味和瞭解,絕對需要看兩三遍以上。念了電影系所,更扎實地學習電影理論之後,施昇輝現在會把電影來回看好幾遍,才能掌握導演的美學和風格,自己的觀影功力又更上一層樓。
關於藝術電影
藝術電影是指一種著重藝術性、而非商業性的電影,大多為獨立製片。藝術電影常被冠上嚴肅沉重的刻板印象,其題材以及素質與主流好萊塢電影有明顯的分別,通常具備一些獨特的元素。例如:著重社會寫實(social realism)風格、著重呈現導演創作視野的作者論(author theory)、觀注主角的思想或夢想場景,而非呈現清晰及目標主導的故事。 所謂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的區別之一,正在於商業電影大致恪守著種種電影敘事的成規與慣例,而在故事層面追求類型的變奏形態,同時追求影像的奇觀效果;而藝術電影則更多地追求電影語言自身的創新,追求對種種陳規與慣例的僭越。(參考資料:維基百科、DMCA)
不寫影評寫論文
其實當年的電影文青,早在學生時代就開始投稿,幫報刊雜誌寫影評。他說以前的影評多半寫的是how,導演透過鏡頭、影像想要傳達什麼;而現今的影評文章談的多是what,這部電影講述了什麼故事,裡面出現了哪些金句嘉言。進入老文青的他因此封筆收山,只在自己的臉書、電影筆記抒發感受想法。而且念了電影之後,他發現理想和現實的落差更大,拍攝的現場和條件有許多限制,導演有時也是有志難伸,但寫影評只需出一張嘴,讓他現在也不忍再苛刻了。
如何化解電影在創作和票房的兩難掙扎?施昇輝報考在職專班口試時,提出了「電影證券化」的概念,結合了他的金融投資長才,和對電影的喜好和了解,探討能否透過群眾募資的支持,讓導演有更自主的創作空間。
第三人生投身所愛
現在,電影扮演著樂活大叔第三人生還能不斷追求進步的樂趣。他是班上年紀最長的學生,但隔壁美術系、國樂系還有比他更資深的學生,他鼓勵當年迫於工作而擱置自己藝術、創作天分的熟齡,不妨將就讀藝術研究所列為目標之一,從學習當中會得到很大成就感。
(本文出自《安可人生》雜誌第15期【提升你的電影本事!】,本網站所有內容,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欲轉載請來信至:ankeeditor@gmail.com)
延伸閱讀
Anke藝文|跟著金馬紅毯主持人 楊達敬 ,來趟夢幻電影聖地之旅
Anke人物|影劇幕後玩聲四十載,擬音大師 胡定一 : 唯有投入,才能讓觀眾深受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