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午後,來到外雙溪的中影文化城,這座歷史建築曾是孕育台灣電影、電視劇的重要搖籃,培植了無數知名導演、影業技術人才,催生許多本土鉅作。
台灣僅存的電影擬音大師 胡定一 ,二十三歲考進中影第三期電影技術人員訓練班,開啟了影音後製生涯,四十多年來自始至終都待在同一個部門。
「我只是盡我的責任把工作做到最完美!」胡定一瞇著笑眼回答,除了退伍到正式進入中影的四個月打工期,一輩子都奉獻給電影幕後配音。
能做那麼久,靠的就是堅持,還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早年幕後技術工作都是師徒制, 胡定一 每天跟在師父身旁「偷學」(攝影/林永銘)
從菜鳥助理熬到獨當一面
早年幕後技術工作都是師徒制,胡定一每天跟在師父身旁「偷學」,早上八點半先到中影片廠開機預熱,讓師父一來就能馬上開工。「剛開始什麼都得學,裝聲片膠卷、放磁帶、聲音剪接等,儘快熟悉所有作業流程。」
熬了六年終於出師,他笑說緊張到已經忘記第一次獨挑大樑的影片名稱,但記得嚴師陪在身旁打氣的模樣,迄今仍是滿心感動。
雖然被譽為國寶大師、玩聲專家、國內僅存的電影擬音師,說起這一行的甘苦,只有「艱辛」兩個字可以形容。
「電影幕後工作就是要熬,熬心智、熬體力,熬到把專業內化為自身的一部分,戲棚下站久了就是你的!」胡定一咬著牙從菜鳥助理做到音效師、升到中影製片廠聲音部副理,對廠內所有的機器設備瞭若指掌。
「你們看,早年類比技術的機器多大台,器材動輒十萬百萬,例如盤帶機、光碟機等,這些磁帶在剪接時,連斜切、平切都大有學問。」

胡定一 示範磁帶上機操作,動作純熟流暢(攝影/林永銘)
胡定一邊說邊示範磁帶上機操作,動作純熟流暢,畢竟已經與這些機器相處大半輩子,完全是反射性動作,他笑說現在進中影的年輕人大概都不會使用這些設備了。來到另一個裝滿膠捲底片的房間,胡定一熟門熟路拿了幾捲錄有珍貴音檔的母帶,說明電影從膠捲底片到數位拷貝的演進。
「早年製作電影的唯一方式就是透過底片,導演看過拍攝毛片,若不滿意就重拍或轉換景,字幕、聲音一層層加上去後,才完成拷帶。」聆聽製片、錄音過程,宛如上了一課台灣電影聲音技術發展史,以前全靠事後配音,聲音技術人員佔有重要地位。
直到進入電腦時代,台灣電影開始走向數位化,嶄新革命強勢來襲,胡定一又再度學習當時的最新技術。「專業人員養成最重要的是時間,不斷累積豐厚經驗,要多看、多拍、多做才能實際體會。」四十二年中影錄音生涯,胡定一以敬業精神與專業態度全心全力投入。
台灣電影音效最佳活字典
「跟著導演一起看片,討論哪些地方要配音效,看過一遍就得全部記起來。」胡定一笑說這行業非常磨人,考驗記性、專注力、創造力和反應力,配音時一定要快狠準,落在畫面正確的點上。
所謂記性,是記住劇情內容,下一刻會出現什麼轉折;專注力則是全心投入,緊盯畫面同步製造聲音,稍有一秒遲疑就落拍了!創造力是音效師的聲音戲法,發揮想像力憑空打造背景聲音,讓觀眾宛如身歷其境。至於反應力,是從事任何一行都該有的敏捷思維,具備處理突發狀況的能力,隨時滿足導演的需求。
走進中影的擬音室裡,堆置的道具五花八門,幾乎全都是他所捐贈。從腳步聲到物體移動、鳥禽振翅飛翔、武俠片的刀光劍影等,全都是利用各式道具創造音效。

武俠片的振袖聲是甩動竹條發出的音效(攝影/林永銘)
這些道具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唾手可得,「你知道踩在雪地上的腳步聲可以用帶殼龍眼乾做出來嗎?用力甩動竹枝條是不是很像武俠片的振袖聲音?細揉玻璃紙就能發出柴火燃燒的聲音⋯⋯」

充滿好奇心的胡定一自製音效道具(攝影/林永銘)
胡定一得意地拿出一根裝有彈簧的鐵器,一抖動竟發出科技感十足的啾啾聲,令人馬上聯想到科幻片。這根鐵器是DIY 特製,別人不要的大彈簧成了胡定一創作配音的寶貝,「我看到東西就想試試會發出什麼聲音,物件組合在一起又會產生什麼火花!」
邀請胡定一回到中影老東家受訪,年輕的音效師前來請教老師傅某某聲音對不對,他完全不藏私指導技巧,所有的聲音記憶都刻印在腦中,堪稱台灣電影音效活字典。
狂想語錄/
做這一行非常辛苦,最重要的信念是堅持,堅持下去,成功就是你的,中途放棄就什麼都沒有了,任何行業都是。
文字=廖靜清 / 攝影=林永銘 / 圖片提供=胡定一
PROFILE人物介紹|胡定一
1952 年4 月24 日出生,個性務實穩健的金牛座,善於觀察身邊的人事物,富有創新和想像力。自1975 年進入中影至退休,逾40 載而不輟,不僅是台灣資深擬音師,更被喻為國寶級大師。一心一意為影劇聲音藝術奉獻,2017 年獲頒金馬獎第54 屆「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殊榮,投注志業熱情從沒減過。
完整內容,請見第十四期《安可人生》雜誌 – 玩聲玩樂玩活力
延伸閱讀
Anke人物|「盡量去做一件自己想追夢的事情!」安藤忠雄來台演講,揭開挑戰建築的秘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