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盧怡方
多數人談及繪本經常以歐美或日本翻譯類文本為主,這是由於繪本在國外發展早於台灣,所以文本的類型、主題以及創作形式都相較於台灣豐富多元。但近幾年台灣原創繪本蓬勃發展,出版社與創作者積極開發屬於台灣故事的繪本,我們終於能在繪本裡看見台灣的歷史、建築、飲食、人物樣貌和文化習俗,不再只是金髮碧眼白皮膚的人物特徵,也不是只有吃蛋糕、喝咖啡的飲食文化。
說到台灣傳統文化你會想到什麼呢?創作者如何將傳統文化轉化為兼具趣味與美感的繪本呢?一起來聽聽繪本裡關於風獅爺、客家粄和紙紮工藝這三個好玩的故事:
《風獅吼》是以金門風獅爺為主角的故事,同時也涉及生態保育議題。故事是從一隻海上大鱟吐氣開始,因為島嶼居民長期伐木蓋屋、造船,致使土地乾燥,只要大鱟一吐氣,島上便漫天飛沙,居民苦不堪言。幸好,村民得到神明指示,在東西南北四個村落入口,各設立一座石獅。石獅在神明加持後,成為抗風使者「風獅爺」。這樣的故事情節結合地理環境的真實景況,由於金門早期為了發展,大量伐林,加上受東北季風吹襲(以大鱟吐氣比喻),土地失去屏障,使得風害問題嚴重。於是居民設立辟邪物─風獅爺,目的在鎮止風煞,所以金門隨處可見各種造型樣貌的風獅爺。
圖像上可以看到四位風獅爺不同造型與特異能力:東村風獅爺身穿紅披風,手執帥印調兵遣將,兩腳之間夾著葫蘆瓶不僅能吸入狂風,葫蘆也代表福氣之意;西村風獅爺吼聲宏大,能喝止強風,手拿綵球是吉祥、好采頭的意思,而球與求同音,也隱含有求必應的祝福;南村風獅爺肚大如缸,脖子上掛著金光閃閃的銅錢,保佑居民財源廣進;北村風獅爺個小卻機警,手中令旗能召喚神靈,發號施令。四位風獅爺與大鱟一來一往的抗風大戰讓天地風雲變色,最後終於收服大鱟。不過,這並非故事結尾,大鱟吐氣不是造成風害的主因,土地裸露才是飛沙走石漫天飛揚的原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風獅爺們又再一次展現神通。此外,熟齡讀者若仔細觀看,還能發現金門的傳統閩式磚造古厝也巧妙融合在圖像裡喔!
《小桃妹》取材自客家飲食文化中的「米粄」為題,透過主角小桃妹尋找「千金粄」做法的過程,串連起親情、人情與文化傳承三個面向的隱形軸線。小桃妹為了幫阿婆找回「千金粄」的做法,於是四處向鄰人探訪。每個人對「千金粄」都有屬於自己的記憶,有人說:「像是一個大桃子。」有人說:「外皮QQ的,裡頭包著紅豆餡。」還有人說:「上面印著花朵的圖案。」在元宵節這天,阿婆一家抬著「千金粄」和「新丁粄」來到廟前廣場與村民共享,也許諾要教大家做粄的方法,將家鄉文化永遠傳承下去。
由於創作者的家鄉位於台中山城─東勢,每年元宵的「東勢客家新丁粄節」是凝聚家人情感的盛會。大家聚在一起揉粄團、煮餡料、包餡料、壓粄模……,長者也在此時將家鄉之味傳承給下一代。作者便是以此生命經驗為創作背景,將壓粄模的動作透過「木刻版畫」的壓印動作做為情感的轉化,在同為「壓」的施力過程,將生命中對家鄉、家人的愛,傾力貫注。粗黑線條營造出民間習俗的樸拙質感,畫面也運用台灣花布做為局部拼貼的媒材,更能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
《火燒厝》以傳統民間信仰習俗中的「紙紮」為主題,從小孫子的視角述說阿公作為一位「糊紙師傅」的故事。阿公是村裡擅長紙紮工藝的道士,像是辦喪事用的魂轎和紙厝;結婚前夕,新郎祭拜玉皇大帝的「天公座」;以及中元普渡的水燈,都在阿公用心的製作下,完成一件件精緻的工藝品。
從故事裡能感受到不同功能的紙紮背後所傳遞的情感與心意,如:
熊熊火焰燃燒(紙)豪宅時,阿旺說:「我爺爺一定住得很舒服。」表達出對過世親人的關懷,希望他們在另一個世界過得好,是慎終追遠之意。
阿隆哥要結婚了。阿公說:「結婚前一晚,把玉皇大帝請進天公座祭拜,感謝祂保佑新郎從小到大都平安,今天終於當新郎官。」這是對自然萬物的感謝,感謝滋養我們成長的一切,是敬謝天地之意。
「中元夜,河邊真熱鬧。歌仔戲、……大魚大肉招待好兄弟。千盞燈、……家家戶戶放水燈。水燈照亮河面,請孤魂野鬼來赴宴。」藉由中元放水燈,邀請水上孤魂野鬼共享普度盛宴。傳達對所有生命的關懷,是愛己愛人之意。
本書圖像入選2016年波隆納插畫展。繪者曾到紙紮店進行田野調查,店裡頭有各式花紋顏色的紙材、竹篾和模型骨架,像是:人物、動物、電器、房屋……等,這些實景勘查的經驗都轉化在圖像編排上。自畫面中的紅磚黑瓦屋建築可知故事背景設定在台灣早期的鄉村生活。讀者俯瞰的視角可見阿公的工作室裡有竹篾搭成的各種模型、木頭的大桌子上和地板上散落繽紛鮮豔的紙材,就連阿公用來製作紙紮的剪刀和糨糊,繪者都講究地畫成古早樣式。物件的擺放藉由斜線與水平交錯構圖,創造閱讀的動感,同時也營造豐富的臨場感,讓讀者彷彿置身於阿公的紙紮店內。
作者/盧怡方
喜歡看繪本、說故事和寫故事,經常拖著一卡皮箱到處說故事給大人、小孩聽。最近發現為家中長輩說故事,是一件幸福的事。希望即使到頭髮花白那天,都有人期待我繼續為他們說故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