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想起小時候對一些親戚長輩的印象,以當時自己的年紀反推回去,那些被稱呼為姑婆或姨嬤的女性長輩,大概60幾歲吧! 以前要是活過70歲就算長壽了,因此那些60幾歲的姑婆姨嬤們,就人生的比例尺來看,已經是很接近生命盡頭的老人了。
而她們身邊,往往有個「伴」,倒不是婚姻配偶或兒孫之類的家人,而是從遠房親戚或好友介紹的管道找來的女孩,提供食宿,但沒有薪水,主要就是陪伴家裡年紀大的女性長輩,替她們張羅生活起居,陪伴外出去美容院做頭髮,或去找裁縫量身做衣服,類似古時候的丫鬟吧!也有可能是跟著有錢人家的小姐出嫁,一路服侍生產、育兒,直到老年送終,女孩的人生就是陪著主人,若有機會,可能跟老闆家裡的長工或伙計結婚,繼續做著幫傭的事情。
可能親族裡面類似這種角色很普遍,譬如像香港電影裡的「桃姐」,或後來的外籍看護,因此我母親來到晚年之後,很渴望身邊有個人可以使喚,在她們那個同齡層的觀念裡,如果有人幫忙料理三餐、洗衣摺衣、陪看病、陪外出購物,甚至只是在家裡陪在一旁,隨時要拿什麼東西、買什麼東西,一出聲叫人,就可以解決,這樣的晚年,才叫做好命。
十幾年前,我辭掉工作,有比較多時間返鄉居住長天數,母親往往在那幾天特別開心,說有人可以使喚,真好。總之,我那幾天大概就是不斷出門購買生活日用品,或是一個早上去好幾趟菜市場,幫母親拿她忘記買的蔥,或遺忘在哪個攤子的一包排骨或一條魚。那時難免會抱怨,要她不要這麼懶惰,直到發現母親漸漸不知道要去哪裡買衛生紙或醬油的時候,才驚覺那不是懶惰,而是因為身心狀態慢慢走入老衰,才伴隨出現的依賴與求救。
母親偶爾會抱怨,一整天都沒有人跟她說話。我告訴她,我也常常一整天都沒說話,因為一直在閱讀、找資料、敲鍵盤,總之是忙著工作的事情。但她說,那不一樣。我大概知道她說的是孤單或寂寞的那個層次。
少子化與高齡化來勢洶洶,單身或即使結婚又因為離婚,或伴侶離世之後又回到單身,甚至無法與兒孫晚輩同住的狀況會越來越普遍。大概等到我這個世代步入晚年時,都要有獨自老去的覺悟。總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自己去買菜,自己煮飯給自己吃,自己去逛街,自己去旅行,自己去看電影,自己去看醫生,去拿藥,去做檢查,甚至,自己簽手術同意書。社會福利或各種商業設施,也要有服務及應對「無人陪伴的一個老人」的準備。
我常覺得,對什麼事情都失去興趣,才是真的老了。但首先要顧好身體健康,雖然走入慢性病、處方籤的不歸路,感覺起來有些哀傷,因為身體狀況被迫放棄長久以來的娛樂習慣,或許更令人挫折,漸漸會渴望有人陪伴,可能是因為這樣的不安吧!
在人群或喧鬧之中感覺到的寂寞,往往比獨處更讓人孤單,只是世間輿論對於一個人,尤其一個老人,往往粗暴定義為「可憐」,這是最讓人厭煩的標準。
不過,人生就是這樣, 實際來到那個階段,往往都說得出漂亮的大話,說不定等我老了,會希望有個人在身邊可以使喚,所以還是不要太嘴硬。但至少現在一個人已經有強大的獨處能力,希望可以一直維持下去。
給安可人生的熟齡讀者
書名:善女良男
作者:石芳瑜
出版:時報出版
雖是小說題材,卻把九0年代的台灣重新倒轉回來,按年份月份或政治社會經濟事件,切成片段,成為女主角「陳蕊」每段愛情過往的時空背景。對於經歷過那段歲月的世代,多少都看到自己或身旁某人的影子。雖有回憶的甜美,也有事過境遷的歲月蒼涼,倘若那些愛情都可以愉快收尾,小說人物應該也都步入中年,成為安可人生的目標讀者了。
完整文章請見「安可人生雜誌 第七期–熟年理想家屋」誠品、金石堂、博客來、讀冊各大書店均售
延伸閱讀
加入安可人生LINE,熱愛熟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