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於110年9月修訂並核准「高齡社會白皮書」,提出自主、自立、共融和永續的政策願景。同時,於111年11月通過「因應超高齡社會對策方案(112-115年)」,結合行政院各部會與地方政府的力量,全力推動提升高齡者健康與自主性、促進高齡者的社會互動、推動世代間的和諧共存、打造高齡友善且安全的環境,以及鞏固社會永續發展的目標。
且因應超高齡社會對策方案,以及1984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開始把「靈性」做為全人健康的指標之一,我國的長照3.0也把「高齡靈性」做為高齡政策新思維的指標,使靈性關懷接軌國際社會的新趨勢:靈性照顧是為了面對生命而不是面對死亡,不再侷限於生命末期的安寧照顧或生死學,而是重視現代高齡者開發多元潛力的「分眾需求」,讓退休長輩也可以在整備身心靈的全人健康之後,擁有各自精彩的第三人生,即使面對病痛與疾病,也可以透過靈性的幫助達到自我超越的「心不受限,成為祝福」,這也是據點2.0未來發展的新目標。
此外,針對六十歲左右的即將退休者所做的「預老」的心靈超前部署,也是社區中成功老化目標的關鍵,「變老」是藝術不是「魔術」,若身心靈沒有提早學習與操練,一旦直接「被退休」,生活中佔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工作時間突然空白而造成的失落與焦慮,而促發許多長輩的退休憂鬱,這也是男性長輩容易宅在家裡,造成另一種家人關係張力的主要原因。
因此,台灣南與北全人發展協會透過與德國靈性發展中心共同開發的這套《銀髮自主高齡靈性教材》陪伴各年齡層的長輩整理生命,重「心」檢視天地人我的靈性連結,特別是超過七十五歲以上的長輩,在他們的生命歲月中,從小就是在為他人而活,不被允許活出自己的生命,而且生命中的破碎與內在衝突,只能用「往外丟」的方式來處理,背著一堆生命中的「垃圾」進入老年,這也難怪他們年老的歲月會走得如此踉踉蹌蹌,他們從未學過如何讓自己的生命完整:如何整理過去,可以讓生命中的正負面經驗成為現下的「資源」(這叫做賦能),把傷口變珍珠,垃圾變黃金。
靈性課程就是在幫助他們把破碎的自己慢慢撿回來,好好疼惜自己,如此一來,他們也會好好疼惜他人。把他們的自己還給他們,讓長輩們可以帶著完整的自己活出圓滿的生命。這就是高齡靈性教育最重要的目標。

靈性課程就是把破碎的自己慢慢撿回來,好好疼惜自己。(圖片來源/freepik)
在這個專欄裡,我們想每個月提供給大家一個銀髮自主的主題,並提供一個具體的練習與默想。
尊嚴到老:活出優雅且尊嚴的老年
變老的過程不只是體力衰退和衰老,它其實跟每個生命階段一樣,都有其特別的價值、奧祕、智慧和悲傷。如何好好地接納限制、發展潛力,這就是長者的靈性功課。一個能活出充實晚年的長者,在身心靈三方面都必須兼顧,但決定性的關鍵仍是「心靈」。一個擁有健康心靈的長者,他能不斷地撕開被貼在自己身上的負面標籤,也能用正面的態度看待肉體的限制與病痛。他在經歷過歲月的累積、生命的淬鍊後,能生成一種獨特的智慧,他能了解自己內心的想法,能感受到造物主的心意,並且看透生命的奧祕。因為年歲而累積的智慧,雖然做事的機會變少了,但卻多了生命的內涵。
所謂的尊嚴這個拉丁文或德文的字根就是價值(Wert),也就是:自己認識到人的存在本身就有無條件的價值,我不需要用任何績效或貢獻來證明,我只要活出這個無條件的「人的價值」就好。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必須透過這樣的靈性的自我超越來建構並修復自我價值感,就不需要一直依賴外在的肯定而活。
但是,我們從小就會被灌輸「以後長大要做個『有路用』的人」,所以我們就會在潛意識中認為:「人必須有用,才值得活著」。因此,我們終究一生都在符合不同人所定義的「有用」,不斷刷存在感,為了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愛、被尊重的。然後我們也會用這樣的標準來評斷他人。於是等到老了,退休了,就會覺得自己「老了,沒路用了」。然後就會變成無時無刻用志工、替孩子做事、搶著在家中、志工隊中表現獨斷與權威來刷存在感,這是在「證明」自己的價值,而不是健康的自我價值感。一旦落入必須用各種行動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我們就會不自覺地貶低他人或比較競爭,永遠必須以他人的標準過日子,無法自主與自由。

圖片來源/吳信如繪製(參考:吳信如等(2022)。《銀髮自主》。南與北文化出版社)
要讓長輩經驗到「尊嚴到老」有兩個不同面向,一個是長輩自己活出尊嚴的樣式,尊嚴就是自我價值感的展現,長輩不管在何種身心健康的條件下,都可以活出尊嚴,活出真正的人的形像。第二是,外界對待長輩的方式必須符合其尊嚴,不管長輩的身體狀況如何,甚至失智或退化,他仍然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他依然有人的尊嚴,因此,我們也應該用這樣的態度來對待長輩。
長者常抱怨沒有受到足夠的尊重。事實上,在老年時的人際關係中,老年人必須先活出老年的尊嚴,有一句話「敬老尊賢」,我常在上課時挑戰長輩:你是活出「賢」還是「嫌」呢?巴西略(Basilius der Große,歿於公元379年,或譯巴西流),是一位著名的神學家和隱修之父,在他的修院會規裡,他提出這個問題:年老修士對年輕修士具有什麼樣的意義?他說,年老的修士如果健康狀況仍然良好,應該要在美德的行為上成為年輕人的榜樣。如果老修士已病到什麼都不能做,在這種狀況下,他們的心靈應該呈現這樣的境界,即「他們的容貌和每個動作舉止都散發出一種確信的光芒,彰顯出他們是在上主的看顧之下,處於上主的臨在當中。」重點不在於他們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而是他們所散發出來的氣質。他們的生命,在他們處於上主臨在之下的祈禱生活開始,默默地發光芒。人們可以從他們的容貌和行為中看出來。
有一次我上課的時候,跟長輩們討論到什麼是「活出尊嚴」。有個男性的長輩說:我覺得一個有尊嚴的長者就是,每一天,讓每個來接觸到我的人,都能夠感受到那個人自己的美好。這時候,他就不再是為了證明自己有用,而是用自己的存在帶給他人祝福。還有一次在談到「尊嚴」是要靠自己活出來的,不是用「道德勒索」來的。
結果有個阿北充滿攻擊性情緒地舉手,然後跟我說:「老師,我們怎麼活都沒有用啦,孩子就是不聽話、不聽話、不聽話」。他怒火中燒地發表意見。我突然間看到他憤怒情緒底下的焦慮與羞愧,正是所謂的「惱羞成怒」的經典版。於是我靈機一動問他:「大哥,您可以接受我的問話挑戰嗎?」他說:「當然可以!」於是我問他:「您的孩子多大了?」他說:「五十多了,我都快八十了,當阿公了!」我又問:「既然孩子都當爸爸了,那您要孩子聽話,是您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他沉默好久,然後小小聲說:「好像是我的需要!」然後我就問:「您為什麼有這個需要?」他說:「我覺得,好像孩子聽話了,就表示他們重視我,我還有用~~~」他退休之後就一直有一種存在的焦慮,也是靈性的困擾:「我無法賺錢回家了,孩子會不會瞧不起我?我還有用嗎?孩子會需要我嗎?會想跟我在一起嗎?」於是,他只能想到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來證明自己有用,那就是「要孩子都聽我的」。
這似乎是很多長輩的直觀方法,但卻是最沒有效的方法。我說:「您其實是希望孩子跟您的關係緊密,也喜歡與您相處、親近。但是卻採取了一種把孩子越推越遠的方法。您要不要思考一下,可以轉變一下角度,讓您與孩子的關係不是用『用處』來連結,而是情感。」
過了兩週我再去上課,這位阿北很開心地來跟我說:「老師,您知道嗎?過去這兩週是我退休後最自由自在的兩週,因為我終於不必再去想怎麼樣可以讓孩子聽話了。」我問他,那他決定怎麼做?他說,他覺得自己應該活出一個自由自在、溫和、智慧的父親樣式,好好地為自己而活,這樣自己才會真的快樂,自己快樂與自在之後,孩子就會願意親近我。我只要活出一個「讓孩子想叫爸爸時,隨時可以回來叫爸爸」的父親樣式就好了。從以上兩個實例就可以發現,其實長輩的智慧完全瞭解這些靈性的道理,只是在焦慮與衝突之際,他們會卡在原來的價值體系裡,無法用超越性的方式換個角度思考,增加生命的廣度與選項。
我們可以具體地從三個面向來活出尊嚴:第一,建立健康的自我價值感:透過合宜的變老圖像,以及拒絕被貼標籤。第二,賦予生命價值與意義。就如同意義心理學家法蘭克醫師(Viktor Frankl)所提出的,可以透過「創造性價值」(貢獻與影響)、「感受性價值」(感受到生命中的愛與美)以及「態度性價值」(願意承擔苦難,面對命運)。第三,體現「世代共好」,而不只是「高齡友善」。
在此我想提供給大家一個練習:練習:請每天早上起床後,用兩分鐘默想:今天,自己的面容和每個行動都要閃耀著光芒,讓人感受到我是大家的祝福,我是有尊嚴的。我可以怎麼做?請具體想出三件事情或三種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