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紀以後,「跌倒」可說是讓人最擔心的事情。因為肌肉力量減少影響行動能力,更可能加重退化性關節炎,讓高齡者站不起、走不穩,容易跌倒,如果已有骨質疏鬆,更能引發骨折,甚至癱瘓。
你也許聽過骨質疏鬆,但卻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已經罹患,甚至發生脊椎骨折的現象。骨質疏鬆指的是骨頭強度變弱,但並沒有特別的外顯徵狀,陳芳萍說,大多病患直到骨折就醫,才被發現已罹患骨質疏鬆。
「台灣髖骨骨折率,居亞洲之冠」台灣骨鬆肌少關節防治學會理事長陳芳萍指出,髖骨骨折與長者常常跌倒也很有關係。陳芳萍提醒,如果日常生活中出現老縮水(身高倒縮3公分以上)、牛步化(10秒步行少於8公尺)、蒟蒻臂(濕毛巾無法擰乾)以及腳骨軟(深蹲後站不起來、容易軟腳),應該提早就醫諮詢。
根據台灣骨鬆肌少關節防治學會的社區檢測發現,50歲以上的受試者中,罹患骨質疏鬆的風險為74.5%,高於日本的35.4%。肌少症罹患比例為45%,遠高於亞洲平均的6%。罹患關節炎比例也高達66.5%,高於美國的37%。
研究也發現,台灣65歲以上骨質疏鬆長者,發生骨折的風險超過8成,根據推估,超過三分之二的已脊椎骨折者都不知情。不只骨頭需要注意,還有近期引發關注的肌少症,也是肌肉質量減少的疾病。研究也發現,四分之一女性病患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如果已罹患肌少症,得到骨質疏鬆的人數是沒有骨質疏鬆症的1.8倍。
基隆長庚復健科醫師曾文君說,肌少症患者平時很難自我察覺,透過握力測試,他們找出肌少症高風險群患者,才能再進一步確診。曾文君也說,許多長輩可能會覺得沒力氣、容易累或痠痛,認為只是老化的象徵,只有復健科會檢測肌肉質量,才有可能確診肌少症。肌少症並沒有上市藥物可治療,復健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改善方法,曾文君研究發現,搭配復健,肌少症患者的握力與短距離行走進步許多。
「只要顧好肌肉,骨質也會變好」曾文君指出,骨質與肌肉會互相影響。曾文君建議,訓練平衡對於預防罹患肌少症跟跌倒都很有幫助,透過重心轉移、反覆訓練單腳站立等方式,都可自行訓練平衡,減少跌倒的風險,但練習過程也必須注意安全。
高雄長庚內分泌科醫師陳榮福更指出,一旦骨折,健保花費加上輪椅、復健設施以及照顧者請假的成本,平均就要花到85萬,注重骨頭保健相當重要。
高雄長庚日前研發毛巾操,主打「123」口訣:1條毛巾、每週2次、持續3個月,先從事10分鐘有氧運動暖身,接著40分鐘的重力及阻抗運動,利用手持毛巾與身體對側肌肉的阻抗力道,加強訓練肌肉力量。「長者的運動不是不夠,而是方法不對」陳榮福說,好好訓練後,人人都能成為「翻滾吧歐巴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