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陳亮恭(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高齡海嘯來襲,現代人的平均壽命大幅增加,加上戰後嬰兒潮世代,在這10年內,將會有40萬人大退休潮。歸零的退休生活,如果不找事情做,就容易讓心態越變越老,該如何面對「老化」?我們邀請了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從兩個面向,來思考老後生活。
重新定義「老化」
「老化」(aging)只是一個中性的名詞,不帶任何的褒與貶,只是一個年齡增長的過程。其實中文的「老化」翻譯並不好,夾雜了負面的社會意涵,「相較之下,日本的『加齡』、中國的『增齡』,翻譯就貼切了許多。」
與其想說,要用什麼心態來面對「老化」,倒不如換個角度思考,年齡增加之後,該如何來過生活?針對年齡來調整實踐生活的方法,不要被「老」這個框架框住。
修正看待「老」的心態
老後的健康生活,在過去社會裡,時常用生理指標來定義,用「疾病」的與否,做為「健康」的依據。這的框架,其實應該要被打破,改用「活動功能」及「心智狀況」來評估是否健康。
我接觸過的長者,即便八、九十歲,卻仍然相當活躍,不需要任何長照幫助也沒有失智,自己有能力去規劃想要的生活,在我看來,這樣子就是「健康」。
走到人生後半場,熟齡族對退休生活有更多的想像與意識,不僅會往上觀察自己的父母,同時也會向下觀察子女,一邊想像著自己是否退休後,也會過著與父母一樣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期待自己老後,能與子女同享受天倫之樂。不論怎麼做,擁有一個正確且健康面對「加齡」的心態,才是規劃老後生活的第一步。
延伸閱讀:
學習變老-看病其實是求救訊號!
「老化」新指標 年紀越大不見得就越老喔!
3C藍光真傷眼? 「20-20-20」先護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