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啟萬,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
在全球老化的趨勢下,失能人口增長,居家醫療與長期照護需求增加,臺灣預估在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亦即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20%;根據內政部統計指出,2018年國人平均餘命80.7歲,其中,「需要依賴他人照顧」的不健康存活年數是8.8年,臨死前平均臥床7.3年,因此,結合資通訊及醫療產業強項,建構完善的智慧醫養解決方案,讓長者「活得老、活得健康」為刻不容緩的要務。
要實現完善的智慧醫養解決方案有個三關鍵,包括「善用智慧醫療科技」、「導入醫療場域驗證」與「建構社區到居家照護體系」。
一、 善用智慧醫療科技
臺灣擁有生技與ICT產業的強項,未來應善用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等資訊,讓患者的生理數據即時反應到醫療機構,醫護人員可即時監看、即時給予醫療建議。例如工研院研發的「糖尿病眼底AI智慧判讀系統」,協助醫師短時間內完成精確診斷,輔助非專科醫師初步篩選,準確度達90%,為偏鄉醫療的生力軍。
工研院也與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成立「數位醫療健康照護平台」,逐步導入創新技術,醫護人員可掌握患者全天的生理數值與影像,串起患者、醫院、護理之家三大體系;更攜手日本ICT大廠富士通,發揮軟硬整合優勢,分析患者生理數據,解讀為醫護人員與民眾語言,讓醫療有效率且精準、降低醫療負擔。
二、 導入醫療場域驗證
單一技術一定要落實在醫療院所中,透過醫護人員與患者的驗證、調整,才能發揮最大效益,例如工研院與新竹馬偕醫院合作建置「3D列印設計服務共創平台」,以手足部輔具為例,一天即可完成個人化的輔護具。診所醫師亦可在診斷後,由職能治療師掃描患部,再經由雲端將資料傳送回印製平台,高效率打造客製化專屬輔護具,讓智慧科技在場域中實際應用。
「3D列印設計服務共創平台」整合自主的掃描系統、3D建模、結構及製程分析技術,協助醫生與醫材供應者間,即時有效的完成客製化3D列印醫材設計與製作。
三、 建構社區到居家照護的體系
將醫療體系、社區居家照護系統串連起來,方能掌握最佳醫療防護與通報的契機。以日本推動20多年的「在宅醫療」模式為例,可提供24小時緊急往診和定期居家訪視服務,讓醫療與長照緊密的結合;臺灣在2017年已實施「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社區整體照顧模式,目前全國已有80個據點,結合AI、居家醫療與長照體系,針對不同患者基因與病況進行準確配藥,透過患者生理數據預測病勢走向,協助醫師輔助診斷、健康控管與疾病預防,實現在地老化。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位於全國人口老化第二名的雲林縣,透過與雲林縣政府合作,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的「阿波羅計畫」在2019年與縣內100多個長青食堂及診所醫師形成照護網絡,不僅讓高齡族群每天可共享營養均衡午餐,更可藉由遠距視訊提供長青食堂老人免費諮詢身體狀況,達到在地化社區高齡照養、互動交流促進健康的目的。
臺灣的「生技」與「醫療」擁有創新能量與優質服務水準,在國際創新醫材市場已經慢慢打出知名度,東南亞國家擁有龐大的人口紅利與醫療需求,在新南向政策持續推動下,未來若能發揮團體戰力量,建立多元通路行銷策略,將此醫療服務模式整套輸出到東南亞國家,不但能創造新南向商機,更能樹立臺灣生技醫療的典範。
文章授權: i創科技(在學術理論與終端應用之間的知識空缺,用最淺顯的傳播方式,讓更多人能為這些知識找到更多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