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英國曼徹斯特被世界衛生組織評為「全英國第一個年齡友善之都」,在當時,曼城早已有非常具體、明確的方向──成為世界上最適合變老(grow older)的城市。我在演講時總是提到,英文不說become older,而用grow(成長),文字影響整體社會與文化之深由此可見,「變老」這樣的用詞彷彿老化只是一夕間的轉瞬且夾雜著隱隱約約的消極,而忽略了老化是累積性的「成長」(grow)過程。
藝文活動的參與弱勢──男人們,走出來吧!
創意高齡(Creative Ageing)嘗試以藝術作為手段,引導人們學習如何在老化的成長過程中與自己和世界好好相處。然而當創意高齡在全世界展開之際,作為先驅的曼徹斯特也發現了藝文活動參與中,性別間有極大差異,年長男性相較於女性可說是參與程度相當薄弱,這樣的現象其實不只是在英國,相信有參加活動經驗的讀者應該也可以觀察到,凡是需要「群體參與」的活動,男性往往是少數族群。
因此,曼徹斯特大學附屬惠特沃斯美術館(Whitworth Art Gallery)就此現象,邀請來自各行各業的退休年長男性:公務員、老師、公車司機、工程師等組成策展團隊,他們的共同特色是:「一生幾乎甚至從未踏進博物館或美術館」!館方請他們就自己有興趣的主題、擅長的工作任務進行策展,最後的展覽目標只有一個──「吸引那些與你們一樣這輩子沒上過美術館的男人走進來」。
性別的守舊 藝文推廣的痛
這項計畫涵蓋研究、活動、工作坊、出版與展覽,更編撰了《年長男性文化參與促進手冊》,該手冊明確指出藝文活動中男性的缺席其實是有其背後的相關因素,例如:男性被賦予的角色就是「專注於職涯發展」而非維持自身的創造力,或者是投入需要社交的特定活動會讓人感覺不夠「Man」,另外館方團隊也在這共創的過程中發現許多過往藝文推動的盲點,特別是大部分活動的行銷推廣總是以女性為主體,美術館藝術參與項目經理Ed Watts就提到:「宣傳海報上幾乎都是女性、男生寥寥可數,這也讓男人們覺得這不干他們的事」
最終,在這本手冊裡,團隊提出了幾點供有志於發展年長男性參與藝文的讀者參考:
- 賦予男性們明確的活動目的 (Give it purpose)
- 創造可產生交流的自在氛圍(Have a laugh)
- 多多運用團體領袖的號召力與口耳相傳的宣傳力(Spread the word)
- 鼓勵創意並賦權給參與者們(They are full of ideas)
- 保持彈性且支持並建立參與者的自信與成就感(Mix it up and give it a go)
- 在品牌形塑與行銷上避免性別刻板印象(Branding for blokes)
在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同時,創意高齡是諸多努力中最以「早期培養並建立老後自我價值」為主軸的重要行動;因此,我們都該好好思考能為自己打造什麼樣的未來光景,是加入平均臥床十年的行列?還是秉持著「好好活、快快死」的信念,擁抱每一天的精彩?親愛的,是時候,做個選擇了。
延伸閱讀
加入安可人生LINE,熱愛熟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