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好好整理過去、接納過去的自己之後,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生命中,其實有被許多事物綑綁住,這些事物在我們每個生命階段都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們其實在潛意識中會害怕失去這些東西,我們把自己的存在價值跟這些事物綁在一起,讓我們內心時常焦慮、不安,就怕自己擁有得不夠,或者有一天會失去,所以,本來這些應該帶給我們幸福與滿足的事物,卻變成了鎖鍊,讓我們不斷為了掌控住這些事物而付出。
不過,當我們在談「放手」時,不是說就完全不需要這個事物,而是能夠找出適當的分寸。擁有很好,但是一旦我們察覺為了「抓住」這個事物我們開始擔心失去、開始焦慮,這就是我們應該回到內心來檢視了。心理學家榮格說,年輕時,我們會把生命目標放在「我有什麼」,用「擁有」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但是進入中年或老年之後,我們應該把目標放在「我是什麼」,用「存在意義」來探究生命、整理生命、圓滿生命。
放下是一輩子的課題,到老年的時候,這個主題會變得更加迫切年輕時也有許多必須放下的東西,但當時很容易就可得到彌補,但到老的時候,選擇性變少了。於是,我們會比以前更緊抓一些東西不放,其實以前會綑綁你的,年老也會,只是形式不同。
能夠成功地處理「接受」和「放手」的問題,到年老的時候,他的生命就能夠重新獲得豐盛的果實。結出豐盛果實的兩個條件是能夠︰一、恰如其分地看待自己(不要高估或低估自己);二、讓生命流動。
進入熟齡階段的我們不再是年輕氣盛的小夥子,卻是愈來愈了解自己、洞悉世情的長者,在造物者面前謙卑,因為接受自己的有限而願意放手,放手不是消極不動,而是擺脫過去的執念,向他人開放,願意讓生命自然地流動。
歲月的智慧就在於分辨出,什麼是我這個生命階段應該放下的,什麼是我空出手來之後,可以去實現的夢想與行動。如果緊抓著不屬於我這個生命階段的東西,我們就會停留在原處,無法前進,甚至被撕裂。
1放手的智慧
回顧自己生命中哪些東西是最放不下的,這些東西可能是具體的財產(金錢)、健康、人際關係、性愛、權力,也可能是過去所受的傷或是理想的自我形像,我們可以想一想,這些放不下的東西在自己心中的感受,並默想:
- 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我為什麼想要?
- 這樣東西過去對我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這樣東西帶有什麼渴望?
- 以後我可以與它保持什麼樣的關係。
長者通常會因為放不下過去的角色而無法放手,因為長者必須先分辨出自己放不下哪些東西?這些東西還適合現在的自己嗎?如果無法放手,就無法鬆手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1)放下財產
不是說錢不重要,而是說,不要被錢綁住,或者想用錢來綁住親情。年老時,我們應該留下養老的費用,但是,如果這些都足夠之後,你還是恐懼,那就要想想,到底錢財是不是綁住你了,你用錢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而在老年時可以放下財富,或把財富捐給需要的人,就是內心自由的人。
(2)放下健康
很多人把健康看得就像財產一樣。只要可能,他們就想緊抓住健康。健康生活和維護健康當然是件好事。但是,有些人卻使勁抓住健康。這經常會導致一種憂鬱症,一種對「生病」的病態恐懼(慮病症)。他只能在自己的健康狀況裡鑽牛角尖。
(3)放下人際關係
在老年的時候,人際關係會變少。我們親近的人比我們早過世,讓我們感到寂寞。我們的孩子不能像我們所期待的一樣,一直照顧我們。但是,我們到了老年必須做到的是,不再讓「人際關係」來決定我們的價值,而是從自己本身出發來生活。
(4)放下性愛
在許多老人的身上可以讓人感覺到,他們已經把「性愛」完全整合進他們遲暮的生命階段中。放下性本能的需求,但進一步體驗性愛的本質意義,這也是老年時成熟地面對性愛問題的態度:追求充滿樂趣與喜悅的愛,但也滿懷溫柔、親近與親密。如果能夠成功地採取這種態度,那麼,不管在行動上彼此給予性滿足,或者以另一種形式彼此溫柔深情地相待,都能到達一個更深層的境界。

追求充滿樂趣與喜悅的愛,但也滿懷溫柔、親近與親密。(圖片來源/freepik)
(5)放下權力
老人越緊抓住自己的權力,就越容易豎立更多敵人。年輕人會不斷起而反抗,他就更容易趨向嚴重的災難。交出權力並不表示無以為用了。反而經常是透過放棄權力位置,而有機會開啟另一個充實的新方向。
2結出豐盛的果實,讓生命流動
- 以更多的包容性和無我態度投入不講求績效和競爭的工作,從「事務性」的功能轉向人性化與靈性化的關注。
- 培養自己的興趣。
- 發現長者的特殊價值。
放手與轉化
放下會讓人覺得痛,但是,穿越疼痛才能經驗轉化:放下也許比堅持更需要勇氣。放下就是轉化的過渡儀式,這大致會經過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即放下和分離的階段:辨識什麼綁住了我?
第二階段就是所謂的門檻階段,即感到不安的階段;因為舊有的已經不在,而新的又還沒出現。它之所以被稱為「門檻階段」。在這個階段,會讓我們很想轉頭回去,用外部的控制來填補放下的焦慮。因此,需要靈性的力量,幫助我們可以超越這樣的心理障礙。
最後第三階段,是融入階段,即進到一個新的情況,當我能夠忍受告別和不安帶來的傷痛時,內心就會發生轉變,從「必須」到「可以」。
默想與練習:找一個地方靜下來思考,以上五項事物中,如果你只能留下兩項,你會留下什麼?你用什麼理由可以說服自己放下其中三項?這個理由能不能讓你感到更自由?另外兩項,如果要你降低他們對你的控制,你可以怎麼說服自己?你覺得把這些執著放下後,可以帶出什麼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