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事件經常帶來哀傷。
哀傷是一種疾病嗎?若不是,什麼時候會需要心理資源的介入?而高哀傷風險又是什麼呢?
.在面對喪親的事件時,我們會使用「哀悼」這兩個字,來描述悲傷的人必須面對和經過的歷程。
哀悼的任務和主要目的,是為了有效幫助喪親哀悼的完成,而更主要的目的,是讓喪親者好好地繼續自己的人生。

哀悼是為讓喪親者好好地繼續自己的人生。(圖片來源/freepik)
心理治療師William Worden提出哀悼有四項基本的任務,悲傷的人必須履行這些任務後,才能完成哀悼過程。
這4個任務包括:
一、接受失落的事實(正視對方已經離開)。
二、經驗悲傷的痛苦(願意悲傷、允許思念,讓情緒流動,感覺對方在自己生命中的意義與愛)。
三、重新適應一個逝者已經不在的新環境(調適生活步調、重新承擔責任、建立新的關係)。
四、將情感重新投注在生命中(為逝者的情感與懷念,找到一個有意義的處所,同時也將我們愛與被愛的能力帶回現在)。
.悲傷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每個人走完悲傷歷程的長短不同,並沒有一定的期限。
但有些人的哀傷期延宕過久,且有一些病態性反應:如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急性精神病症狀,無法回歸常態性的生活,就有可能是進展為複雜性哀傷高風險族群,必須適當提供關懷陪伴、強化保護因子,及早轉介相關心理資源之專業協助等,避免進一步進展為哀傷困難調適之情形。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之《生命的最後一刻,都活得像自己:安寧照護的真義》
《生命的最後一刻,都活得像自己:安寧照護的真義》
作者:謝宛婷
出版:寶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