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蕙容 信託公會秘書長
隨著高齡社會來臨,當長輩逐漸失能、失智、住院或入住機構成為常態,家庭需面對長期且彈性的支出安排,此時,信託的核心價值,在於建立建立明確且穩定的金流制度。本文聚焦:生活費、醫療費與照顧費三大需求,說明如何透過信託設計,達成安心、可預期的照護安排,並提供金流規劃建議。
用途導向設計:讓每一筆錢用在對的地方
信託最大的優點在於「資金可指定並掌控用途」。不像單純的贈與或遺產,交付給對方後就失去掌控權而要不回來。信託可明確約定支出的項目、頻率與上限,常見的安排包括:
生活費:規律撥款、穩定生活
生活費是安養信託中的主要支出項目,建議採「定期定額撥款」,並依受益人年齡、生活型態與通膨因素調整金額(如每年增加3%)。可涵蓋日常所需、交通、娛樂及節慶禮金等,提升生活尊嚴與幸福感。
醫療費:彈性調整、應變需求
醫療支出多為突發或自費,建議採核銷制並預留緊急醫療金,並針對特定病史納入預防支出(如疫苗、健檢),臨時未載明醫療費,可設需經信託監察人核准後支付。
照顧費:依照護等級調整,搭配外部資源
照顧支出涵蓋看護、輔具、機構費等,建議依需求彈性調整並透過信託定期撥款。照護機構可引進信託制度,如將入住保證金交付信託,月費由信託帳戶自動支付,可降低呆帳風險與人球問題,兼顧金流穩定與照護品質及信賴感,對機構與民眾皆為雙贏。

因應醫療支出需求,建議預留緊急醫療金。(圖片來源/freepik)
信託結構設計:靈活又有制度
單一信託帳戶:分項控管生活、醫療、照顧三類支出,執行簡明清楚。
分層信託設計:依年齡或健康狀況分階段撥款,如65歲後增加醫療準備金,失能時啟動照顧金機制。
目的型信託結合第三方機構:結合社福機構照顧特殊子女,由第三方管理與監督,保障照顧不中斷。
信託讓愛具體化:預防問題,非事後補救
「最讓人遺憾的不是沒有留下財產,而是財產沒有照顧到想守護的人。」信託是一種提前安排的愛,能在我們無法親自照料時,依然讓關心不斷、照顧不中斷。無論是年邁父母、需要長照的伴侶,或是無法自理的親人,一份有制度的信託,就是給他們最踏實、最長久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