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雅芳 社團法人台灣口腔照護協會秘書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社區護理及居家護理護理長
從護理的角度來看,社區復能在長期照護中非常關鍵的策略之一,其核心目標在於協助民眾在熟悉的社區與家庭環境中恢復或維持生活功能,延緩失能進程,實現自立生活與在地老化。護理人員在這個過程中扮演協調者、教育者與照護執行者的角色,特別在健康評估、個別照護計畫擬定、家屬指導與功能追蹤方面發揮關鍵功能。其中,「口腔保健」作為護理實務中容易被忽略的一環,實際上對整體健康與復能成效有著深遠的影響。
社區復能「支持而非取代」
社區復能強調「支持而非取代」,護理人員鼓勵服務對象在自身能力範圍內執行自我照顧,並透過整合物理治療、職能治療、營養、心理與口腔照護等跨專業資源,協助個案逐步恢復基本日常生活功能,如洗澡、如廁、進食、行走等。尤其進食功能的恢復不僅與營養有關,更與口腔健康息息相關。缺乏良好的口腔照護,可能導致牙周病、吞嚥困難、營養不良,進而影響整體復能進度與生活品質。

缺乏良好的口腔照護,可能導致牙周病、吞嚥困難、營養不良,影響整體復能進度與生活品質。(圖片來源/freepik)
在實務操作中,護理人員於個案初次評估階段,即納入口腔狀況的評估,包括牙齒健康、口腔黏膜、咀嚼與吞嚥能力等,並視需要轉介在宅醫療牙醫師處理。針對長者常見的口乾、牙齒鬆動、假牙不合或清潔不易等問題,護理人員可透過衛教指導民眾及家屬正確清潔技巧、使用輔助工具(如合適潔牙工具、口腔濕潤劑)、建立口腔清潔的日常習慣,有效降低口腔感染與吸入性肺炎的風險。

長者常見口乾、牙齒鬆動、假牙不合或清潔不易等問題。(圖片來源/freepik)
此外,護理人員將口腔健康納入整體復能照護計畫中。如在進食訓練與營養支持過程中,定期評估口腔功能是否影響進食意願與能力,並結合營養師調整飲食內容與型態。對於有吞嚥困難風險的個案,護理師可協助安排吞嚥訓練與飲食質地調整,並追蹤體重變化與營養狀況,從而提升復能效果與生活品質。
口腔保健成重要衛教主題
目前,我國長照2.0政策推動下,社區復能已逐步落實於日間照顧中心、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單位)與巷弄長照站(C據點)。在這些場域中,護理人員負責初步功能評估、照護計畫擬定與健康促進活動設計,口腔保健也日益成為重要的衛教主題之一。衛生局亦積極與牙醫公會、社區牙醫資源連結,推動行動牙醫進入社區與居家,提供定期檢查與清潔服務,補足第一線照護資源。
總結而言,社區復能是一種以人為本、功能導向的照護模式,護理專業在其中發揮的是整合性與實務性的核心價值。當口腔保健被視為全人照護的一環,將可有效提升整體照護品質與復能成效。透過護理人員的細心觀察與持續介入,結合多元資源,我們能更有效地幫助民眾恢復自立生活、實現健康老化與在地安老的目標。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作者陳雅芳為社團法人台灣口腔照護協會秘書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社區護理及居家護理護理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