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陪伴長輩的課程中,最常發現的就是長輩的心靈容易卡在過去的「未竟之事」上,也就是長輩常常自我調侃的:「見講講過去」。就像以前的黑膠唱片,若唱片上有灰塵或裂縫,唱片就會一直跳針,我們就會發現長輩的生命無法前進,且不斷停留在緬懷過去的傷口與懊悔中。
如果我們不和自己的過去和好,它可能會成為一種負擔,一直擋住我們走向未來的路。走向未來的路必須先從過去開始。德國心理學葛烈夫(Werner Greve)認為,可以將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連結在一起的人,可以讓生命的連續性提高其自我評價,這對建立長輩的自我價值感很重要。
我常跟課堂中的長輩說:「不要用我們剩下不多的極寶貴時間,去替過去的傷口付出代價。」於是,有些長輩會說,那我就忘掉,不要再想就好了啊!過去就算了。問題是,沒有被消化、接納的過去,是無法「不被想起」的(除非失智~~),甚至會成為不斷出現的「惡夢」。所以學會如何與過去和好,是長輩感受生命的完整與幸福的關鍵。
許多長輩會不斷埋怨過去,覺得自己一輩子白過了,所有為事業、家庭與他人的努力都是浪費的,因為老年來還是不滿意,覺得自己傷痕累累。但是事實上,長輩既然可以走到今天,可見他們當時面對失敗、傷害或遺憾的負面經驗其實是有力量的。只是他們在現在年老時,正如我們上個月談到的,因為自我價值感在老年時的脆弱性中更加負面,戴著「我老了沒有用」的黯淡眼鏡來看過去,自然就會充滿了否定,很想要切斷這些過去。
負面詮釋就會帶出負面情緒
從敘事治療的角度來看,記憶其實不是「儲存」的檔案,我們對記憶的感受,會受到我們如何詮釋而有所改變。如果負面詮釋就會帶出負面情緒,成為我們生命的內耗。我們無法轉變過去,但是如果我們用新的價值觀來整理過去(reframing),就可以「讓過去轉變未來」!把傷口變珍珠。記得喔,資源回收可以再利用。這是我們常常在靈性課程中對長輩說的話。
尋求生命完整性是每個人的基本渴望,生命足跡是連續的、凝聚的、有關連的,我們的任務在於,把每個單獨的足跡貫穿起來,成為一條生命之路,賦予我們獨一無二生命路徑一個整全的意義,即便是面對傷害也是如此:每個力量都是在傷口中長出來的,用這樣的角度把自己的生命歷程連結起來並賦予意義,我們才能在這個意義當中繼續往前。
長者與其抱怨生命的遺憾,何不透過回顧生命重要的景點,找到內心的渴求,得償歷年來的宿願。藉著回顧自己生命中亮點與遺憾,停下來品味一下內心的觸動,允許自己感受當中的痛苦,用以豐富自己的生活,習得自我接納。而接納自己的有限性以及有缺憾的過去並與之和好,這就是生命回顧的目標。
生命回顧是高齡者的靈性需求
心理學家Robert Butler是第一位系統性研究高齡者生命回顧的學者。他認為,生命回顧是高齡者(特別是生病長輩)的靈性需求。生命回顧會以兩種方式自然且普遍地在高齡時進行:第一種,有意識地回顧:長輩抱持著正向的價值觀,認真主動地投入回顧的過程,較容易使生命完整,自主地修復生命、賦予價值、走出當時受傷的行為模式,並且讓聽故事的人可以從講述者的角度來參與彼此的生命。

抱持著正向的價值觀,認真主動地投入有意識地生命回顧。(圖片來源/freepik)
第二種是無意識地回顧:即使不想主動回顧,我們還是會在潛意識中不斷回溯,但是就容易造成「重複過去受傷的行為模式」(無意識地重複某種行為,或強迫性重複製造出同樣的受傷經驗),而無法使生命重生。
與自己和好(和好的拉丁文reconciliatio,意思就是重新建立連結),也就是建立生命的連續性,讓生命可以重新運作。與自己和好可以從四個面向來做:與自己過去成功、失敗、遺憾與傷害和好。即在回顧過去的時候,才發現有些過失和不幸其實是益處和祝福。能夠誠實接受自己的陰暗面並經驗到寬恕的人─包括自己寬恕自己,在老年時就能真正以仁慈和寬容的態度對待別人。
我們必須將過去的生活再次帶到眼前,再次以成熟的智慧好好檢視,這時候有兩種處理方式:用適當的方式與之告別(例如:原諒、處理之後的放下),或接納之後,未來好好與之共存,繼續生活下去,使其成為我的生命養分。面對過去的傷害,其實就是要「克服過去」,寬恕就是「克服過去」最完整的方法。寬恕這個詞會讓許多人覺得很「道德要求」或是「低聲下氣」,所以很難做到。但是如果我們從德文(vergeben)或英文(forgive):意思就是「給出去」,從這個角度來看寬恕,就會容易許多。傷害已然造成,彌補也不可能完全恢復原狀,加害者必須為其犯錯負責、賠償,但受害者能做的就是「不要讓自己停留在受害者的角色」,因為停留在受害者角色中,就會產生三種轉移作用:傷害自己來轉移痛苦、成為加害者去傷害別人,或者在人生中不斷重複受傷的情境。
因此,克服過去就是不要讓傷口變成「藉口」:成為讓自己變成加害者的藉口,或者癱瘓自己生命的藉口。「原諒」並不是低頭當鴕鳥,而是揮別對方的傷害行為的掌控,從傷害行為所造成的負面情緒與內在控制中釋放出來,「給出去」。
回顧生命四個具體步驟,缺一不可
- 有意識地回顧過去的生命足跡: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
- 接納過去、珍視認肯所有經驗,並且允許自己感受痛苦:先承認痛苦、接納痛苦,才能轉化痛苦(給痛苦一個意義)。
- 除去歉疚、原諒自己與他人(放過自己)。
- 面對現在的自己:我希望如何繼續精彩生活?我想如何再造新生?「把傷口變珍珠」。
當我們在回顧生命故事時,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連結我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過去與現在:過去這段經驗給我什麼感受?讓我經驗到什麼力量與價值?對於現在的我產生什麼影響?現在與未來:如果要幫助我繼續往前留下美好的足跡,我可以賦予這段經驗什麼意義?可以如何幫助我?
請各位透過下面的練習,試著來整合自己的生命軌跡,從中找回自己的完整性與生命力量。
請默想自己的生命故事,有哪些人或事情,對你的生命造成正面或負面的重大影響?請在下一頁這棵樹的每個階段,填入你想到的重大事件或該階段中的重要人物,並簡單註明對你的影響現在回想起來,這件事對你的生命有什麼正面的意義? 如果是一件傷心的事,你當時如何走過?為何你可以走過?支持你的是什麼?這是一件不簡單的事阿!

練習取材自:《銀髮自主:活動與練習本》。南與北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