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2025年語言治療師節與國際吞嚥意識月,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東湖聖若瑟日間照顧中心與台北市語言治療師公會、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學系,6月21日於東湖聖若瑟日間照顧中心共同舉辦失智症吞嚥與溝通講座。活動透過講座、吞嚥與語言篩檢、互動體驗與「失智症友善手抓食物(Finger Food)」,提升對失智症長者吞嚥與語言溝通問題的認識,強調「早期發現、及早介入」的重要性,進一步守護長者的生活品質與自我尊嚴,共有近百位民眾參與,顯示社區對失智照護的高度關注。

講座吸引近百位民眾參與。圖片來源/林瑞惠攝
現場設有多項創意展示,包括由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羅于姍營養師設計的「失智症友善手抓食物(Finger Food)」,羅于姍營養師表示,中心照顧54 位失智長者,約52%的長者有咀嚼或吞嚥困難,18%需要餵食與部分協助,7%在飲水方面,使用增稠劑以避免嗆咳,4%因喉嚨感覺提遲鈍,無法順利吞嚥純液體,因此改以茶凍方式補充水分。
中重度失智者特別適用手指食物
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導入「手指食物」概念,根據長輩的實際需求進行多項調整與創新作法,尤其手指食物特別適用於認知功能中重度失智者,中心也以「易抓握、易吞嚥、具口感誘因」訴求,將米飯製成一口大小飯糰、肉類分切小塊易於手拿等,讓失智者也能自行取食,既符合直覺,也提高進食意願。

將米飯製成一口大小飯糰、肉類分切小塊易於手拿等手指食物,讓失智者也能自行取食。圖片來源/林瑞惠攝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長期照護科林柳吟科長表示,臺北市老年人口是全國第二高,推估有4萬名失智者,希望透過這次活動,讓民眾認識吞嚥與失智症的關聯,「希望長者每一口吞嚥都能夠安心」、也希望他們的「每一句的表達,都能被清楚聽見」,政府未來長照3.0的政策,預計將擴大服務對象,納入年輕型失智者的服務,把每位民眾都照顧好。
東湖聖若瑟日間照顧中心戴玟婷主任提到,在失智症照護實務中,進食困難是相當普遍且需長期因應的課題,常見原因包括缺牙、口腔與吞嚥功能退化,以及認知功能衰退導致患者忘記如何使用餐具,許多在照顧中常被忽略的細節,像是:容易嗆咳、吞嚥變慢、甚至不願意吃飯,這些都可能與吞嚥功能退化有關,對健康、營養,甚至安全風險都有影響,這些都是需要被理解與處理,因此呼籲要善用長照資源,依照政府長照2.0支付標準收費,雖有不同等級的支付基準收費,但來日間照顧中心上課一天,包含參與活動、陪伴照顧及午餐點心等,原則上家屬的自費金額不超過200元,相當的優惠,歡迎民眾多加善用。
語言與吞嚥能力是生活尊嚴基礎
臺北市語言治療師公會理事長王麗美語言治療師表示:「語言治療在長照體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語言與吞嚥的能力,是長輩維持生活尊嚴的重要基礎,也是語言治療師努力守護的核心價值。並呼籲「一個人照顧很累,但一群人一起來可以走很遠」,期盼一起健康老化。
台北長庚醫院耳鼻喉科蘇心怡資深語言治療師,以〈安心吞嚥.開口說話──守住長者自立生活力〉為講座主題,深入剖析失智長者常見的吞嚥與語言困難。她指出,許多長者是在出現嚴重吞嚥問題、甚至已經放上鼻胃管後才求助語言治療,這不僅加重照顧壓力,也容易引發家庭矛盾。「與其在後期處理併發症,不如提早發現、及早介入,才能有效維持長者的進食與表達能力,減少後續醫療負擔與身心折磨。」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學系學生帶領全場民眾練習「呷百二吞嚥健康操」,這套是由中華民國語言治療師公會全聯會設計的運動,結合頭頸部放鬆與吞嚥肌群訓練,簡單易記,鼓勵長者三餐前練習,有效預防退化。在篩檢與諮詢區,也由北護語聽系教授巴甫仁、陳郁雯帶領學生為長者進行初步功能篩檢與衛教,並由台北市語言治療師公會多位臨床治療師提供一對一建議,協助照顧者提升風險辨識與應對能力。

講座現場提供初步功能篩檢與衛教。圖片來源/林瑞惠攝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表示,吞嚥、語言表達和失智之間關係緊密,透過本活動將能提升民眾對語言與吞嚥困難的認識,並強化專業與家庭照護資源的連結,共同打造更友善的失智照護環境,讓每位長者都能安心進食、自信表達,活出尊嚴、活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