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儀婷
我曾是加護病房的護理師,陪伴過許多走到人生終點的病人,也目睹了無數家屬在病房外徬徨無助的模樣。有的人在病床邊痛哭,有的人焦急地詢問醫師是否還有救治的可能,有的人忙著和親戚朋友討論:「到底要不要插管裝呼吸器? 要不要執行心肺復甦術?」 但更多時候,我聽到的是家屬無奈地說:「我真的不知道他(她)想不想這樣。」
您是否曾經想過,有一天若因意外或疾病而陷入不可逆的昏迷,甚至成為植物人,當醫師詢問您的家人:「如果病情沒有改善,要不要急救?要不要撤除維生系統?還要不要繼續人工餵養?」您的家人能毫不遲疑地說出您的意願嗎? 坦白說,多數人做不到,因為我們平常幾乎不會和家人談論這類話題。 其實有時長輩想開口,但家人反而會打斷:「現在講這個是不是太早了?」、「別想太多,順其自然就好。」
然而,生命總是充滿變數。當意外來臨或病情走到關鍵時刻,措手不及的情境常發生在醫療救命現場,插管、體外心臟按壓、電擊、葉克膜、洗腎機等一連串急救程序可能短暫地把「命」搶回來,卻不一定能真正救回那個「人」。
被救回來的可能只剩下會呼吸的軀體,不會說話、不會醒來,只能仰賴維生醫療系統存活。接下來的日子,病人就是躺著,其家人日夜守護著,有人辭掉工作,有人搬回老家,有人變賣資產籌錢以維持照顧所需,就為了讓病人撐下去。也許是幾週,也許是好幾年。有時,這些努力只是延長了無法逆轉的過程。而這一切的選擇,若事前沒有清楚交代,最後往往只能留給我們最愛的家人來做最困難的決定。

病危是否急救常讓家屬很難決定。(圖片來源/freepik)
「預立醫療決定」是對自己及最愛的家人最好的安排
我曾經遇過一個案例,一名中年男性因車禍腦傷入院,經過急診一連串的急救程序後總算將病人搶救回來,並使用了所有維生的儀器及藥品。經過醫院一段時間救治後,病人雖已脫離險境,但仍然昏迷不醒。在醫院待了近三個月後,病人仍無意識且無法脫離氣切、鼻胃管及尿管,成為永久植物人。
病人在出院後其家屬帶回家照顧。半年後,某日兒子衝回加護病房咆哮怒吼,因為自從父親出院回家後,照顧的重擔便由他與妻子承擔,他離職照顧父親,家中失去經濟來源,每月還要花費父親的衛生用品、藥品及管灌飲品等大筆費用。他也因為日以繼夜照顧父親而患上躁鬱症,他怨恨當初醫生為什麼沒告訴他,他的父親經急救後會變成這樣,若早知道父親會變成這樣,他就會放手了。
經過這個案例,我們了解到,若當初父親曾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在醫生鑑定後確認為不可逆的昏迷或是永久植物人則可以依照預立醫療決定書的內容撤除維生醫療系統,讓父親得以順其自然,圓滿善終,對自己及最愛的家人都是最好的安排。
其實,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善終,使生命最後的旅程更有方向,也更有尊嚴。
如同上述的案例,這種溫柔的方式,讓您愛自己也愛家人,就是「預立醫療決定」。 在您健康且能清楚表達意願時,透過這個機制事先規劃未來可能面對的醫療狀況,清楚地告訴家人和醫療團隊,自己想要或不想要接受的醫療處置,例如:是否插管、是否進行心肺復甦術、是否使用人工餵養,或是病情無法逆轉時是否撤除維生醫療系統。
聽起來似乎沉重,但這個決定其實很溫暖。因為當意外或疾病突然來臨時,站在病床邊最掙扎的,往往不是病人,而是病人的家屬。因為沒有聽過病人明確的意願,他們會在焦慮與內疚之間煎熬。相反地,如果您事先做好醫療決定,不僅能保護您的尊嚴,也能減輕家人心中的負擔。

透過「預立醫療決定」清楚地告訴家人和醫療團隊,自己想要或不想要接受的醫療處置。(圖片來源/freepik)
「預立醫療決定」該如何辦理?
流程其實非常簡單,只要年滿20歲、有行為能力且能清楚表達意願,就可以到各地醫院預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透過1到1.5小時的諮詢(需自費諮詢費用,部分對象有健保補助),了解各種治療方式的意義與差別,並在醫師與家人的協助下完成正式的書面文件。
在這過程中,您可以思考自己的價值觀,例如:「我能接受依靠機器來維持生命嗎?」、「我更在意的是生活品質還是生命的長度?」、「對我來說什麼才是善終?」 這些決定沒有人會催促您,您可以慢慢地釐清想法,然後再安心地寫下來。完成的文件將會正式登錄於健保系統中。未來若有需要,醫療團隊只要刷健保卡,就能立刻了解您的決定。他們不必依賴家人回憶,也不必翻找舊病歷。這項決定也能隨時根據您的意願更新或撤回。
生命中最後的禮物,別讓家人替您猜測您的意願!
我常說,「預立醫療決定」並不是在談論死亡,而是在談論選擇、談論尊嚴,更是在談論愛!這是一份送給未來自己的安心禮物,也是給愛您的人最貼心的交代。也許您會覺得:「這個話題好難開口啊!」沒關係,可以從一杯咖啡、一部電視劇或一則新聞開始。相信家人一定會理解,因為您不是在交代後事,而是在守護他們的未來,讓他們可以更安心、更輕鬆地生活。
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絕對值得提前規劃。現在就找個適合的時機,和您愛的人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