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熙明 機構院長、急診醫學專科醫師
身為高齡族群照護與急診醫療的第一線工作者,腸胃道疾病對長者健康的威脅實不容小覷。以個人多年臨床經驗統計,有著近6成的夜間急診個案與腸胃不適有關,其中尤其以脫水性腹瀉、藥物性潰瘍、吸入性肺炎最常危及長者生命。
以下彙整個人在醫療與機構管理中的實務觀察,提出3項腸胃道疾病預防關鍵策略,提供照護人員與家屬參考:
飲食管理3大原則
質地調整:選擇柔軟、易於消化的蒸煮類食材(如蒸蛋、豆腐),避免糯米、麻糬等黏性食物。特別在端午、冬至、元宵等節慶時,更需提醒長者適量攝取粽子、湯圓,減輕腸胃負擔。建議每日分 5至 6 餐進食,每餐份量控制在一個成人拳頭大小(250~400g)。

長輩的飲食可選擇柔軟、易於消化的蒸煮類食材如蒸蛋。(圖片來源/freepik)
溫度控制:餐食應遵循「熱食不燙口、冷食不帶冰」原則,理想進食溫度為40至 50 ℃。使用鼻胃管灌食時,照護同仁務必測量食物溫度,避免引發口腔與食道黏膜灼傷。
避免高風險食物:需限制高油脂類(炸物、蔥油餅、動物內臟、沙茶醬等)、. 高糖類(糕點、滷味、果乾,及荔枝、榴槤等水果)以及刺激性食物(辣椒、濃茶、咖啡等,含咖啡因飲品每日應控制在一杯 300cc 以內)的攝取。
藥物使用的安全守則
止痛藥管理:使用消炎止痛藥(NSAIDs )超過3日者,應諮詢醫師是否需搭配胃黏膜保護劑(如sucralfate );建議優先選用乙醯胺酚類止痛藥以減少腸胃刺激。
抗生素輔助措施:接受抗生素治療期間,可每日補充約200克無糖優格(約為家庭號優格 1/3 盒),協助維持腸道菌叢平衡,降低腹瀉風險。
抗凝血劑監測: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抗凝血藥物(warfarin),應定期檢測糞便潛血及執行 PT(凝血酶原)或 INR 等抽血檢驗, 確保藥物劑量安全。並避免食用豬肝等內臟食物與菠菜、萵苣、甘藍菜、綠色花椰菜、芒果等蔬果。
感染控制與預防實務
環境清潔:針對高接觸區域(如門把、馬桶按鍵、輪椅扶手等),建議每日以75%酒精擦拭2~3次,使用拋棄式抹布並設置「清潔補給籃」,便於即時消毒。亦可於固定時段使用次氯酸水或紫外線棒進行局部加強消毒。
個人衛生教育:落實「洗手7字訣」—內、外、夾、弓、大、立、腕,確保用餐與照護前雙手清潔。照護同仁主動協助失智長者完成洗手流程,提升整體防疫效能。
警訊症狀與就醫指引
不論在機構或居家環境,當長者出現以下症狀,應立即就醫處理:1.嘔吐物呈咖啡渣樣。2.單日腹瀉超過5次且伴隨嗜睡。3.突發劇烈腹痛持續超過30分鐘4.糞便呈柏油樣或混有鮮紅血絲。
建議長照機構建立「腸胃健康紀錄表」,定期追蹤長者的排便頻率、食慾變化與體重波動。根據我所服務機構的實施經驗,此一措施能有效降低37%腸胃道相關急診發生率。
預防重於治療!唯有透過制度化、系統化的日常管理與持續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守護長者的腸胃健康與生活品質,讓每一位銀髮族在健康、安穩中,歡喜度過每一天。

作者潘熙明為機構院長、急診醫學專科醫師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