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承接「失智共照中心」的計畫,我常常有機會見到中心的個案管理師們與家屬通電話的畫面。好幾年下來,我發現家屬有各式各樣的需求,但「外籍看護」絕對是名列前幾名的重大議題,偏偏這又是沒辦法只靠電話就可以說清楚的問題。
例如,前一陣子就有家屬打電話來,提到家中長輩疑似有失智症狀,想知道是不是能為長輩申請身心障礙手冊。
我們的個管師也是老經驗了,所以先好言好語問出身障手冊不是重點,家屬真正要的是據此申請外籍看護。
失智患者若真有申請外籍看護的需求,站在醫護角度的我們,一定會幫忙,但在此之前,總要先確認長輩的狀況退化到哪裡了,是不是已經確診了。
但是,當個管師再進一步向家屬詢問長輩的生活情形,家屬就開始支支吾吾起來,翻來覆去說的就是:「家中環境沒有整理得很整潔。剩下很多藥物,沒吃完。」
家屬想請外籍看護的真正原因
個管師愈聽愈覺得奇怪,因為這位八十四歲的老奶奶雖是年紀大了點,可是日常買菜、煮飯洗澡和洗衣服等基本生活,都還可以自理,似乎連失智的症狀都還沒發生,為什麼家屬認為老奶奶需要聘僱外籍看護了呢?
家屬後來終於坦承。老奶奶獨居屏東,平常生活上有點小毛病時,會自己去附近的診所看病。說起來,是沒有醫療需求的。但家屬希望有個人可以和老奶奶一起生活,於是立刻想到聘僱外籍看護。
個管師告訴家屬,目前長照服務中,也有提供居服員到長輩家中陪伴出門散步或購物等簡單生活照顧的項目,但家屬很堅持:「老實說,我需要一個人二十四小時在老家,看著我媽。」
這下,個管師聽懂了。家屬想要的是一個安心。
家屬往往將外籍看護想得太簡單與美好
就如許多在外地打拼的子女腦海中想像的那樣:我花了錢,把一個外籍看護找來,再把看護放到我爸媽身邊,從此就有人可以二十四小時,代替我來照顧老父老母了。
後來,個管師向我談起這段對話,我們只能默默在心中嘆氣。因為現實狀況從來沒有那樣簡單、美好。
我們看過太多失智或失能長輩的例子,其中聘僱外籍看護的並不少,但其中發生的問題,更是不勝枚舉。例如,做子女的想要聘僱外籍看護,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老父老母的心情呢?他們真的想要嗎?
更麻煩的是,不同住的子女輩以為只要給錢就好,根本沒辦法在看護初來乍到時,協助老人家與看護一起建立生活習慣,更遑論接納彼此。
我們每個人對外人都有警戒心,而對長輩來說,外籍看護代表著一個語言和文化都不通的外人,立刻住進家中,千百種問題立刻出現了。
例如:衣服要一起洗,還是分開洗?以前是自己三餐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現在要怎麼吃,才能讓彼此都開心?要讓她住家中哪裡?那麼,長輩自己的寶貝物品要藏起來嗎?
還有太多的問題,都不是事前就可以想到的。多半是要一起居住後,才會發現彼此在生活習慣上有摩擦。而此時,兩人語言不通,溝通效果不佳,說不定,很快地就會相看兩厭了。
子女請外籍看護的善意,卻變成長輩的壓力
所以,聘僱外籍看護這件事,或許在兒女輩眼中,是避免老人家獨居孤單,想為他找個伴,也多點安全的保障。可是,我們都忘了善意有時候沒有規劃好,也可能變成另一方的壓力。
舉我們自己為例,大家多少有為了求學或工作而在外租屋而居的經驗吧?是不是也曾有過和室友因彼此生活習慣不同而起紛爭的時候?我們也曾防賊似的怕室友亂拿自己的物品,更曾一入門,就躲入自己的房間,單純只為了一整天工作、應酬已經太累,回家後,不想再迎合別人臉色了。
長輩也是這樣的啊。在獨居這麼多年的時光中,他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很好,想幾點起床就幾點起床、想吃什麼就吃什麼。表面上看起來是寂寞、孤單,可是從另一個角度想,他擁有的是自由自在。因為整個家都是他的天地,他可以安心地把錢放在桌子上、抽屜中,不用上鎖。
子女以為請外籍看護,長輩就不孤單,這是錯誤的想像
至於家屬期望的有了外籍看護後,長輩就可以不孤單了,那更是一種錯誤的想像。
坦白說吧,長輩和外籍看護之間,年齡有差、語言不同,他們要聊什麼呢?盡責的看護還會做家事、備三餐,但這離長輩心中期望的家人一起生活的場景,差太遠了,更令人害怕的是,有些看護根本工作要求都沒辦法達到。屆時,可能還要老人家反過來協助看護適應當地生活。
在實務經驗上,我們見過不少家屬在請到一位外籍看護後不久,卻又拿著同樣的外籍看護申請表在診間出現。
問起來,多半是才來不久的外籍看護出狀況,因此只好再換一個試試看。於是,一而再,再而三,老人家不開心,家屬的心更累,這不就大大違背最初想要聘僱外籍看護的目的了嗎?
孝心無法外包
於是,我常勸家屬:孝心是無法外包,朋友是沒辦法用買的。就算不得已的情況下,真的無法與老父老母同住,陪他們度過晚年,那麼,我們在直覺地想要聘僱外籍看護前,是不是可以先與家人們(我強調的是一定要讓老人家加入),共同討論大家的憂慮和期望?看看是不是能先嘗試現有的方法(例如,手足間協調好探望的時間,期間還可以搭配使用長照服務中的居服員與據點活動等安排)。若真的試過了,都不成功,再來討論聘僱外籍看護這個選項也不遲(當然必須在符合法規的前提之下)。
家屬們也要理解聘僱外籍看護並不是錢花了,人來了就好。做為雇主的我們,要先對看護的狀況有足夠的了解,因為來到台灣的每位看護,其實都有不同的成長背景、個性、衛生習慣、學習能力以及跟人互動的態度,並且他們來台前獲得的行前訓練,是絕對不夠的,所以根本不要期望外籍看護能有護理師那樣的專業照護水準。
六個月內,換了三位外籍看護
更坦白地說,許多外籍看護都很年輕,不少還是初次來台,甚至是第一次出國,所以他們來到長輩家中一起同住,每天二十四小時相處,也是一種壓力。他們也需要有學習的時間,和有人從旁協助他們,學習如何照顧長輩。
讓我舉常帶媽媽來看診的黃小姐為例。在短短六個月內,黃小姐就換過三位外籍看護。每換一個,家中就是一陣兵荒馬亂。
黃小姐向我抱怨看護在家裡的狀況:「我真是不能理解!洗碗後,不是就可以順手把水槽洗一洗嗎?可是她都不做,搞得水槽髒兮兮的。還有,她把碗洗完就隨便塞進碗櫃,我講很多次後,她終於理解要把碗由大排到小,才會整齊。」
我問:「那麼外籍看護在照顧你媽媽這件事上,表現得還可以嗎?」
她嘆口氣:「我已經放棄了!反正已經換到第三個,怎麼換都差不多,至少就是有個人隨時在我媽身邊,我也不管她是不是光顧著滑手機了。只要我媽有什麼狀況,她就會打電話通知我。唉~說來傷心,想當初我還期望找外籍看護來,就有人可以陪媽媽聊天,跟媽媽多多互動,帶媽媽一起去公園散步和運動呢。」
我問:「她沒有帶媽媽去運動嗎?」
黃小姐說:「她們會一起出門。不過,她陪媽媽去公園後,就自己坐在一旁,繼續滑手機。我看我媽多半是坐著發呆,頂多是和走過身旁的人,聊個幾句。」
我繼續追問:「所以你期待她與媽媽一起散步、一起聊天嗎?你期待她要聊什麼呢?」
對於這個問題,黃小姐倒是認真想了一下:「坦白說,她才剛學中文,還不到能聊天的程度。這樣說來,她也的確只能按表操課的執行工作而已。」
說到這裡,我相信黃小姐聽懂了我要強調的重點:無論家屬對外籍看護有多少期望,看護都只是一個抵達台灣沒多久,對我們的語言文化、家庭習慣都一無所知的人。希望外籍看護能立刻把照顧工作做得好,馬上和長輩間有熱烈的互動,真是太難了。
長輩毆打外籍看護背後的原因
再說了,更多時候,照顧上的困難不只是文化問題,還有長輩個人習性或疾病引起的問題。
例如,李奶奶的外籍看護也是流水似的換。問起來,發現原來是李奶奶要求看護每分每秒都要跟在她身旁。除了緊迫盯人外,只要一覺得看護沒把事情做好或者擺臉色,李奶奶就會暴怒。李奶奶常會拿東西砸,甚至出手毆打。
李奶奶的女兒努力地辯解:「我們對外籍看護很好呢。給她吃、給她住、給她錢,也買很多印尼口味的泡麵,希望她可以忍受我的母親。為什麼她還是要走啊?」
我問:「你請外籍看護的意義在哪裡呢?」
李小姐說:「我要請人來照顧我的母親啊。」
我問:「過去當媽媽打你的時候,你會怎麼做呢?」
她說:「我會逃離現場。」
我說:「那麼,你覺得看護應該怎樣做呢?」
她沉默許久,後來終於開口:「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既然已經提到長輩打人的問題了,於是我趁機再多努力一下:「你想過母親為什麼要打人嗎?是不是有哪些事情是一做就會引起她的怒火?那麼,你曾經清楚告訴外籍看護哪些事情是媽媽的地雷區,千萬要避免嗎?」
李小姐再度沉默了。
說到這裡,我也不忍再給家屬壓力,於是轉頭問李奶奶:「奶奶,妳不喜歡看護啊,為什麼呢?」
李奶奶非常坦白:「我想把她趕走,因為我不想花錢,我已經成功趕走好幾個了。你不知道嗎?養一個看護,每個月都要花好多錢啊。幹嘛要花這個錢呢?」
很明顯地,這就是家屬想找外籍看護來,但老人家根本不想,於是整個家庭天翻地覆。換了好幾個外籍看護,家人間紛爭不斷,最終還是回到沒有外籍看護的日子裡。
在請外籍看護前,讓我們想想長輩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因此,我常勸家屬:外籍看護並不是不能用,我們也見過照顧品質好到讓人稱讚的外籍看護,但這樣的例子可遇不可求。更多時候,是我們要先想清楚長輩真正的需求在哪裡,以及外籍看護來了,是不是真的能解決問題?還是反而帶來更多的問題?
請讓我們提醒自己,思考時一定要把老人家放在最核心的位置。因為有時候做晚輩的會傾向以年齡來定義人的功能,誤以為人到了八、九十歲,就沒有生活能力了,於是,自以為是的替長輩決定了他的生活方式。
但年齡一定就是問題嗎?同樣是八、九十歲,有人臥床,但也有人還似一尾活龍。我就見過一位八十五歲,俐落地爬到樹上修剪枝葉的奶奶啊。外人看得心驚膽顫,但和她比鄰而居、超過大半世紀的老朋友一派輕鬆的告訴我們:「她年紀大了點,但身手俐落得跟年輕人有得拚啊。」
生活習慣百百種,老人家期待的晚年也是百百種,所以請讓我們做晚輩的,多給長輩一點信任和自由。
倘若真的發現他們需要照顧上的協助,也請不要直覺性的只想到「外籍看護」這一個答案。讓我們想想長輩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如果是家人或朋友,那麼,我們該把家人放回他的生活裡,或協助他找回老朋友、交上新朋友。
外籍看護不是所有問題的答案。家人的用心,才是照顧的關鍵。
作者:陳乃菁
出版社:寶瓶文化
延伸閱讀
麗臺科技將奈米科技帶入日常保健! 一篇文掌握創新照顧解決方案
獨力照顧失智母,情緒崩潰打了母親一巴掌!松浦晉也:男性家庭照顧者不要害怕向外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