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長輩安享「有幸福、有尊嚴的在宅療養生活」,致力於提供臺北都會「在宅醫療」服務的行一診所,8/13在繪心藝術人文空間舉辦「善響」節,取「響應善舉」之意,邀請家屬分享長輩「好好生活直到最後一刻」的生命陪伴經驗,一起探索在宅醫療的幸福時光。
行一診所所長張凱評醫師致詞時表示,自己的初衷是從提供照護服務開展社區互助,為超高齡社會做準備。離開臺大醫院門診,轉身穿梭家戶之間專門提供在宅醫療服務已有6年,時時刻刻都被長輩和照顧者之間滿溢的愛與幸福圍繞,是非常珍貴而溫暖的體驗。
臺大醫院緩和醫療科主任蔡兆勳醫師坦言,自己長期在生命末期照顧領域推動居家醫療,行一團隊可說是其中典範,帶給病人和家屬莫大幫助,從醫院接回家的病人都讓醫療團隊無後顧之憂,自己作為老師感到十分光榮,很希望大家能繼續鼓勵、支持更多醫療人員投入這個有意義的領域。
好家宅共生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謝昇佑直言,社區是生活重要的環節。過去謝昇佑以為,醫療就是生病拿藥回家,但現在行一團隊讓他重新認識到,醫學原來可以進入社區和生活脈絡,從日常生活中著手緩解甚至預防症狀。
尊重生命的時間,留下無價的美好時光
在家照顧公公的高小姐透露,公公早早交代「狀況不佳時一定要讓我痛快離開」,但家人面對腦出血後出院回家靜養的阿公,實在手足無措;家人曾考慮過傳統的護理之家,最後是在臺大醫院擔任護理師的孫女介紹下,才接觸到「在宅醫療」服務。高小姐分享公公、家人與行一團隊待在熟悉的家中,歷經癲癇發作、確診新冠肺炎、肺積水、尿道感染等棘手狀況,逐步建立信任感,「尊重生命的時間」,留下無價的美好時光。
擁有專屬家庭醫生,真是太美好了!
曾獨自照顧接送母親往返醫院近7年的鄭小姐,以「不敢回想的無助時光」來形容當時的生活。有次等待看診時失智的母親忽然拉肚子,清潔過程中手忙腳亂,除了弄髒彼此的身體,也讓醫院廁所一片狼藉,「最後又花了一個多小時努力把公共廁所打掃乾淨才敢離開」。這樣孤軍奮戰、甚至卑微的心情,在選擇在宅醫療之後一掃而空,「擁有了解媽媽病況的專屬家庭醫生,詳盡檢查說明,真的是太美好的事情了。」
在宅醫療免於每次緊急送醫的無助
家屬林小姐受訪表示,在家照顧的關鍵在於,專門醫師對病人的掌握程度極高,能更快速地在關鍵時刻解決問題,也能給予家人更大的支持,讓家人從每次緊急送醫的慌張害怕與孤立無援中解脫,重獲踏實與安定感。
屢因母親泌尿道感染而進出醫院的殷先生也指出,長輩頻繁住院不止消耗體力、容易因陌生環境而心神不寧,更提高不必要的院內感染風險。家人本來是因應疫情而選擇行一診所提供的「在家住院」服務,「沒想到這兩年照顧下來,幾乎不曾再回到醫院」。
溫柔親切的行一團隊 伴母在家善終
因腸阻塞的母親無法進食,最後選擇出院在家安寧的林小姐表示,很感恩能用祥和、祝福的心情陪伴母親在家善終。行一團隊對母親總是溫柔親切,也給予家屬和移工堅定的支持和鼓勵,一起完成這個美好又困難的任務,這是母親的最大福報。
陪伴父母歷經不同最終照顧過程的黎小姐,強烈感受到醫院與在家的差異:前者是圍繞著藥物與醫療維生管線,後者則有機會和全體家人一起見證「四道」——道愛、道謝、道歉、道別。黎小姐的丈夫黎先生認為,行一醫療團隊的陪伴與介入,「確實協助家人真心做出阿婆想要的決定」,也讓所有家庭成員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傳達自己的愛,「那一刻,真的是全家凝聚的感動,是她送給我們最後的愛和禮物」。
有品質有尊嚴的 生活到最後一刻
看護吳小姐直言,每個家庭有不同需求和背景,因此有不同選擇,但如果有條件、有緣分,選擇在宅醫療真的能讓所有人都非常安心。「試想躺在那邊的是自己,每天睜開眼睛看到的是自己的家、聽到的是家人的聲音,不舒服時醫師會出現在床邊陪伴,給予最適切的照顧,這真的會感到幸福、安心、有福氣。對病人和家屬來說,這就是有品質、有尊嚴的生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