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蔡秀菊曾任《台灣現代詩》主編,出版過現代詩、散文、報導文學、傳記文學、文學評論、小說等著作,《四年級前段班》一書,她以第三人稱方式,書寫個人成長故事。從女孩、女人到成為母親,從中學教育、生態研究,到投入詩文創作及社會運動,這本書生動地詮釋了台灣庶民文化的日常生活,同時反映台灣意識的演變過程。
《四年級前段班》以最質樸的文字,喚醒四年級生的共同記憶。 這本書是為了搭配蔡焜霖前輩的生命故事而寫,書名和內容更是呼應一九五○年代白色恐怖受難者的生命史。
本篇文章跟著蔡秀菊一起回到五○年代的台灣,走進純樸小鎮。
蔡秀菊讀小學的年代,學校每學期都會安排全校師生去觀賞「社教電影」,每位學生繳三元或五元,全校停課半天,由老師帶隊到鎮上的光明戲院看電影。學校不能硬性規定每個學生必須參加,沒繳錢的學生則留在校內自習。
那個年代即便是三元、五元,對每個家庭來說都是一筆開銷,王碧桃為了不讓她的子女和別人有差別性,都會儘量挪出錢來。蔡秀菊讀到小學六年級時,家中已經有四個小孩上小學,所以每次全校看電影,王碧桃就得花將近二十元,她利用每天的家事空檔做代工,縫製女性胸罩一打約八塊錢,拼命踩裁縫車一週賺個五十來塊,四個小孩看一場電影就去掉一半。
蔡秀菊記得看過《養鴨人家》、《越王句踐》、《蚵女》等影片,都是中央電影製片廠出品。除此之外,學校每學期規定學生要買紅十字會的防癆郵票,老師在課堂上交代要交多少錢,隔天學生就乖乖地如數交給班長代收,再轉交給老師。家長完全配合學校,學校規定什麼,家長不敢有任何意見。
蔡秀菊讀到小學四年級,凌波與樂蒂合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黃梅調電影轟動全台,很多阿公阿嬤、爸爸媽媽都在比賽誰看過最多遍,清水鎮各小學還安排全校師生觀賞。
西寧國小和鎮上香火鼎盛的紫雲巖(清水人叫觀音爿)常有社區合作,慶祝「觀音仔生」時,廟埕有野台戲或康樂表演,西寧國小也會派學生去表演歌舞助興。當《梁山伯與祝英台》正夯時,老師挑選蔡秀菊反串梁山伯,班上另一位女同學鄭麗花飾演祝英台,低一級的兩位女生演四九、銀心。「觀音仔生」那天,四個小學生有模有樣地在觀音廟埕臨時搭蓋的戲台表演,又唱又跳〈十八相送〉、〈樓台會〉、〈哭墳〉,轟動全鎮,全校師生都知道蔡秀菊飾演的梁山伯、身段和唱腔簡直和凌波唯妙唯肖,蔡秀菊變成鎮上的大紅人,學校甚至安排她們到鎮上的光明戲院登台演出。
「蔡秀菊,今晚到老師家過夜,老師要做妳戴的梁山伯頭帽。」負責訓練四個小演員的楊千鶴老師,有一天突然跟蔡秀菊說。
躺在楊老師家的日式宿舍客廳的榻榻米上好舒服,不必跟父母親和弟妹擠在「總鋪」,即使大半夜不斷被楊老師叫起來試戴頭帽也不覺得累。睡得迷迷糊糊時,蔡秀菊就想起冬天跟母親到豐原客運站長家的日式宿舍,一群歐巴桑圍著客廳榻榻米上的燒炭陶製火籠編織大甲帽,大人手指俐落地挑出一根一根藺草,從木頭帽模的中心點開始,一根接一根上下左右來回穿梭,一頂草帽逐漸成形。阿桑手忙嘴巴也忙,街坊大大小小瑣事像收音機的放送電台。蔡秀菊最喜歡火籠燒炭散發出來的暖烘烘感覺,各家阿桑會自備零嘴(四秀仔),魷魚乾、土豆、番麥(玉米)居多。零嘴烤熟的香氣、榻榻米和藺草的特殊香味、燒紅木炭的焦炭味、阿桑用香皂洗澡後的體香……,混雜著某種異質的冬天氣味。尤其用火鉗撥動炭灰尋找烤熟的番麥、土豆、魷魚乾,更是樂趣無窮。
本文摘自玉山社出版之《四年級前段班》
《四年級前段班》
作者:蔡秀菊
出版:玉山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