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職場生涯告一段落,孩子也長大獨立,你是否有重拾新知的熱忱,再當一位學生呢?「進修」不必然得發生在校園內。許多人利用退休的閒暇時光,投入文化機關擔任志工,不但可以和人群互動,也從「做中學」開啟人生另一扇大門。
位於台北士林的臺灣科學教育館(科教館),正是一個能讓「高年級學子」再次感受學習趣味的地方。成立於1956年,主要鎖定生命科學、物理、化學、生物、數學等領域,透過實驗和展示,結合在地議題和國際脈動,落實全民普及的科學教育。
館內展覽主要分常設展和特展,常設展的志工得經過兩個月的培訓,之後每年服務時數需達100小時;特展則依情況進行招募。
去年加入志工行列的曾忠賢表示,他在常設展的編號是416,目前館內執勤的志工,將近300人。
貼近生活就能引發興趣
「不像其它展館大多陳列物件和資訊,科教館的特色,就是希望民眾動手體驗。」曾忠賢笑道。走進現正上檔的《設計我們的世界─科技性別化創新特展》(Design Our World Gendered Innovations),宛如勞作遊樂園,各種結合科技議題的設計實驗等待挑戰。
例如,呼應水土保持的理念,必須在傾斜的木板上,用厚紙板、紙杯、橡皮筋等物件,打造一條讓象徵汽車的乒乓球行經的「通道」,越平緩越好,而且不能移動原本在上面的綠色木樁(樹)。
又或者,扣緊微創手術的趨勢,你得扮演醫生,用筷子、彈簧夾和膠帶做出「機械手臂」,嘗試從複雜程度不一的透明塑膠罩中,掏出鐵錢幣(腫瘤)。不但腦筋要轉得快,雙手還得靈巧,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
互動展覽的特性,對志工來說,「講解」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對方。曾忠賢最得意自己能結合展覽內容和生活,從共振原理,他可以講到臭氧、微波爐、甚至吊橋的案例。
導覽隊伍移動時經常會散掉,他卻總吸引一大群人興致勃勃地聽故事。由於過去軍職的背景,他很重視「解決問題的能力」,但要孩子手腦並用,有時適合正向鼓勵,有時則得妙用「激將法」,燃起對方的鬥志。
「有些小孩或許聰穎,我會讓他知道其實你沒有這麼厲害。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能從挫折中站起來。」另外,他也從其他志工身上學習,當展覽設備損壞,宣告故障停用,有些人卻把握機會,向家長和孩子介紹:「壞掉時會是什麼狀況呢?」當場另闢課堂,教他十分佩服。
另一位志工梁素真,曾任國中數學老師,退休後在朋友推薦接觸科教館。一開始有點排斥,雖然同樣面對人群,學校是固定的學生,公共展覽卻不是。「但走出那一步之後,是另一片天哪!」她笑說比起從上而下、較具權威式的教師工作,志工讓她找到另一種角度和孩子相處。
例如多用正面語言,「請站在白線外」會比「不要超過白線」更容易得到正面回應。又或者…
文字 / Chenjou;攝影/廖靜清;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完整精彩內容,請見第15期《安可人生》雜誌-提升你的電影本事
出版日期:2019/10/01
定價:新台幣220元
零售據點:誠品、金石堂、博客來、讀冊各大書店
訂閱訂購:請點選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