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明旋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這個類似的經驗?
媽媽對孩子說:「等下遇到隔壁阿姨,不要跟她說剛才媽媽說的事喔!」
孩子問:「為什麼?」
媽媽冷冷地回覆:「沒有為什麼!小孩子有耳無嘴,到旁邊去!」
孩子摸摸鼻子,喃喃自語地說:「媽媽心情不好喔?脾氣大!」
孩子因媽媽莫名地拒絕而感到受傷。
「為什麼」似乎成為了我們的口頭禪。
早上刷牙問:「牙膏為什麼從中間擠」;談戀愛時問:「你為什麼喜歡我?」;拿到薪資時吶喊:「薪水為什麼那麼少?……」
面對生活中的十萬個為什麼,被問話的人可能無言以對,或是被問煩了情緒也跟著來了。
「為什麼」三個字很容易脫口而出,但不一定能得到正確的解答、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或是幫助我們釐清問題,反而還可能引發更多的誤會和爭吵,造成關係的裂痕。
這三個字到底會產生什麼作用力與反作用,居然能產生出超乎想像的結果呢?
「為什麼」讓人感覺被質疑、被冒犯!
當有人問:你為什麼會這樣想?讓被問的人感受到:我好像不應該這樣想?我的這個想法是錯誤的!你在嫌我甚麼嗎?
此時,人的防衛機轉就會啟動,開始抵擋或小心對方會攻擊,所以要先發制人,因而產生針鋒相對的狀況。
太過籠統的「為什麼」阻礙對話互動
以「為什麼」為開端的問句,如「為什麼喜歡紅色?」、「為什麼來參加活動?」,是非常籠統的問題,被詢問的人沒有一個可依循的方向來回答,或是不知道問話的人想要知道甚麼。
因此,在答話時會傾向以「不知道」、「沒有為什麼」來回答,或是不回答,對話容易進入冰點而結束。
以「為什麼」作為對話的開端,是方便問話的人以最省事、最有效率的方式來與人互動,也就是把發話權交給別人,讓他人進一步闡述和說明。
但被問話的人不一定能順利接到球,還可能覺得自己被這三個字打發、敷衍了,或者回到前述兩種情緒和思考中,影響了雙方的對話互動,產生負向效能。
好的關係建立要從好的互動開始,而好的互動就要從對話開始累積。
拆解問題 5W1H
若不想成為句點王或是造成關係冰點,可以試著不再用「為什麼」作為問題的開端,而是換句話來問為什麼。借用英文來思考就是No Why,將Why拆解成Who/Whom、When、Where、What、Which and How。
「你為什麼會這麼想?」可以改用「讓你這麼想的原因是甚麼?」、「是發生了甚麼樣的事或甚麼人使你這麼想?」,讓問題更聚焦,同時也引導與你對話的人更深入地分享心情和經歷。
撰文/江明璇
在博士班路上匍匐前進的女子。
綽號花花,身兼新活藝術服務有限公司創辦人暨知識長,資深社工師,傳承藝術首席講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