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進青田街的幽靜巷弄,彷彿時空錯置,成群的日式木造老房,在蓊鬱樹蔭下,靜靜訴說過往歷史。曾做為師大教授住家的八十年老屋,在荒廢十多年後,如今蛻變為「和合青田」茶生活文化館,以茶為載體的雅致空間,一舉拿下「2017老屋新生大獎」銅獎。
這棟建於1930年代的老屋,已被列為歷史建築,老屋原是師大日籍教授、也是台灣第一本地理教科書總編輯三尾良次郎的家,三尾返日後,房子於1943年賣給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後於1946年成為台灣電力公司的資產,當時許多國家重大的能源政策,都以此做為秘密會議基地。老屋荒廢十多年後,2014年由茶商「百福藏倉」獲得承租經營資格,花費一年半時間整修後,以茶文化空間重獲新生。
一推開大門,滿是綠意的日式庭院優雅迎客,沿著石頭小徑進到屋裡,一股天然的檜木香氣撲鼻而來,陽光透過窗櫺灑入緣側走廊,屋裡瀰漫著寧靜清幽的氛圍。近150坪的諾大空間共包含八個茶席,最令人驚喜的,莫過於建於後院屋頂的露天茶席,恣意伸展的老樹枝椏越過瓦片屋頂,小巧水池倒映天空,層疊景致盡收眼底,「這就像李白的詩境: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百福藏倉執行總監張清振笑著說,也因此,這個茶席有個美麗的名字──「明月茶席」。
老屋如今的優雅模樣,很難想像修復前的面貌,「當時我們來看時,房子只剩骨架,所有能搬的東西都被搬走了,就是個廢墟,」張清振回憶初見老屋的模樣。於是他找來專長古蹟修復設計的建築師陳勤忠,以及致力推廣友善環境造屋的「汗得」,三方攜手以最低限度、最少污染的方式修復老屋,盡可能取材自然、善用舊料,將老屋蛻變為節能減碳的無毒環保宅。
「老屋所有東西只有進來沒有出去,我們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一個東西都不要丟掉,當用則用,」張清振笑著說。像是後院裡,集眾多茶友之力一起打造的戶外茶亭,以回收木頭搭建,泥土則來自老屋挖地下熱泵系統的剩料。團隊還張羅來一批廢棄瓦片,有些鋪在屋頂,有些則埋在步道裡,整間屋子幾乎沒有額外購買新的建材。
設計師特別在廣大的庭院空間裡,打造自然微生態,新栽上百種植物,營造蓊鬱庭院,更有節能減碳之效。埋在地下的熱泵系統,運用地熱原理,長年以二十多度的水溫,提供植栽澆灌,「我們在這空間裡創造微氣候,營造四季如春的生態系統,」張清振說,也因此老屋冬暖夏涼,舒適宜人。
為了保留過往時光留下的精采痕跡,老屋裡所有的格局空間都沒變動,包含有著挑高天花板和線板裝飾的洋式客廳,原汁原味保留當時受西風影響的和洋混搭風格。團隊花時間考究過去的裝潢圖案,將客廳木門還原成過去模樣,還特意訂做有著台灣電力株式會社Logo的燈座,再擺上二手沙發,一個帶有復古風情的老式客廳便躍然眼前。
在最重要的和室空間裡,團隊故意留下一面沒有修復完成的牆,不僅特意露出裡頭的竹編泥牆構造,還保有牆面上的層架痕跡,「並非新進來的人就要把過去所有東西都抹掉,不要把設計做完,保留想像的空間,」張清振說。其實這面牆在日式住宅裡有著重要意義,主人會藉由字畫、收藏或花朵等物品,向客人傳達他的精神和品味,「站在這裡,好像就能看見過去層架上擺滿東西的畫面。」
一年半的修復時間,團隊在許多細節下了功夫。在過去八十多年的歲月裡,幾乎每任屋主都為老屋塗上油漆,多達四、五層色彩,為了還原老屋過去的原木風采,團隊找來三個工人,整整耗費半年時間,用手工環保、不傷木頭的方式,一層一層去除油漆,「這個工很細,早上看他們在刮這扇門,下午來看,還是在刮這扇門,」和合青田館長張芳庭笑著說。
就是如此耗盡心力,才讓廢棄老屋搖身一變,有了讓人驚豔的面貌。預計在今年三月開幕的和合青田,未來會做為非營利的茶文化推廣空間,舉辦講座、茶會,還能免費體驗茶席,入內參觀皆採預約制。「我們希望透過一杯茶,讓每個人身心靈和諧,進而家庭和諧、社區和諧,最後達到世界和諧,」張清振說,這也是為什麼老屋喚做「和合青田」的原因。
張清振透露,他們曾帶著老屋修復後的正面照片,遠赴日本拜訪三尾良次郎的長女黑木恭子。當年黑木恭子入住老屋時,年僅五歲,她在這裡渡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直到北一女畢業後返回日本,如今已是高齡八十四歲的老奶奶。雖然離開老屋後再沒機會回來,但她仍非常想念在老屋的時光,當她看到照片後,隨即紅了眼眶,腦中湧現許多在老屋生活的回憶。
或許這就是老房子的魅力,即使建築本身老了、舊了,但發生在這裡的故事卻永遠不會消逝,只要繼續存在,就能被人記起回憶。儘管隨著時間推移,老屋乘載著不同用途,但新的篇章仍能不斷延續。
和合青田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8巷10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