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爸媽忙著拼經濟,生活很簡單,沒什麼特別的儀式感。生日沒有蛋糕,只有在特定節日才有些許不同,比如過年圍爐拿紅包、端午節媽媽包粽子、中秋節吃月餅賞月,媽媽還會準備點心零嘴,但我們沒有烤肉,那時候萬家香醬油還沒推出「一家烤肉萬家香」的廣告。我們家也沒有特別佈置,桌子就是桌子,沙發就是沙發,吃飯時就在茶几上鋪張報紙,簡單過日子。
長大後,我也沒特別注重儀式感,因為從來沒學過,也不知道生活需要這些。直到結婚後,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才讓我大開眼界。
她家比我家小,但佈置得很溫馨,客廳裡的布沙發上擺著她自己做的抱枕,還能依季節或心情更換;餐桌上舖了桌巾,擺著一盆鮮花。朋友說,每次煮菜時都會想用什麼盤子裝,讓家人吃飯時感覺特別,菜色普通沒關係,但擺盤和環境能加分。
她家的窗台上除了盆栽,還有幾個布娃娃,她甚至特地在窗邊擺了小圓桌,鋪上蕾絲桌巾,說那是她的專屬空間,有時她會泡杯茶、準備點心,靜靜地看書或發呆,這些是她享受生活的方式。那天,她用漂亮的茶杯與精緻點心招待我們,我才驚覺,原來生活可以這樣過。
儀式感讓生活多一點溫度
後來我才明白,所謂的儀式感,就是讓日子與眾不同,在平凡中創造美好,讓生活多一點溫度,讓自己和家人更有歸屬感。於是,我開始學著在日常中加點儀式感。
每天早晨,老公出門上班前,我會給他一個大擁抱,跟他說加油,希望他帶著我的祝福出門。梳洗完,我播放冥想音樂,點上香氛蠟燭,靜心後進行20分鐘的自由書寫,讓思緒沉澱,也開啟新的一天。
在家工作時也可點上香氛蠟燭,讓思緒沉澱。(圖片來源/freepik)
週末如果沒有特別安排,我和老公會一起去市場買菜。出門前,我會先寫好一週的菜單,再列出需要的食材。我們習慣先去吃同一家早餐店,多年來只賣一種東西——素麵線,老公吃不膩,我也就陪著吃,吃完才覺得買菜正式開始。
回家後,我會把肉品分裝,蔬果清洗、削皮、切絲或切塊,整理好放進保鮮盒。每次看到冰箱裡乾乾淨淨、整整齊齊的食材,心情就特別愉快。還有個小習慣,我會買一束鮮花回家,插在透明玻璃花器裡,家裡有了花,氛圍立刻不同。
週未做完家事時,我會幫自己泡杯飲料,搭配點心,慰勞自己。夏天時,我甚至會脫掉拖鞋,踩在剛拖好的地板上,感受那份乾淨的成就感。有次經過迪化街,買了幾塊花布,想讓餐桌更美觀,結果兒子們覺得難看,我只好默默收起來,看來我的美學還有待加強。
小時候,生日前爸爸總說當天會買巧克力蛋糕給我,但從來沒實現,成了我的遺憾。所以長大出社會後,我決定每年生日都要送自己一份禮物。第一次,我買了一個巧克力蛋糕給自己,後來的生日,有時會安排小旅行,有時會看場舞台劇。50歲那年,我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是通過研究所論文口試,圓了20年前的夢。
工作時,我也會有些小儀式。寫稿前,我會泡杯熱鮮奶茶,因為寫稿燒腦,需要補充能量;寫完後,則會獎勵自己吃點好吃的點心。以前在企業工作,心情煩躁時,我也會泡杯奶茶喝,總覺得喝完就能紓壓不少。
關於家庭,我們有兩個特別的儀式。一個是結婚週年紀念,雖然不會每年慶祝,但每十年會全家去拍一次全家福。至今已經拍過兩次,有張照片裡的姿勢與排列方式都固定不變,未來還會持續下去,等幾十年後數張照片排開來看,一定很有趣。
每月一次的餐桌感恩時間
另一個則是「感恩時間」。老公從小教育孩子,人生最重要的事,一是身體健康、二是正向快樂、三是學會感恩。於是,孩子小學時,我們每個月會在餐桌上舉行一次感恩時間,我會準備無酒精的香檳、家人愛吃的點心、點上香氛蠟燭,關上燈,讓這個時刻變成精心時間。
我和老公會先分享這個月發生的事,感謝的人事物,孩子們起初不太知道該說什麼,後來慢慢也學會分享和感恩,有次大兒子說:「媽媽每天大吼大叫叫我起床,雖然很吵,但還是要感謝,不然就遲到了。」讓我哭笑不得。這個習慣一直維持到孩子小學畢業,後來因為課業繁忙沒再固定進行,但遇到重要時刻,我們還是會一起坐下來,舉行這個小小的感恩儀式。
其實,儀式感並不一定要很隆重,也不需要花大錢,而是透過一點點細節,讓平凡的日子變得溫暖有趣。當我們學會珍惜、學會創造,生活就不只是日復一日的重複,而是充滿愛與記憶的點滴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