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方會因我的失誤而發火,但我卻不能在他犯錯時生氣。「今天中午吃『生』菜拌飯嗎?總比『死』菜拌飯好吧?哈哈哈」,他的一句玩笑話,逗得眾人哈哈大笑,應聲附和。只要他走近我的位子,我就要站起來鞠躬行禮,為他的每一句話忙碌奔走。
這就是所謂的權力。當處於優勢的「甲方(指合約的主導方。)」,給予「乙方」不當的待遇時,我們就稱之為「霸凌」。
幾年前,韓國某位國會議員把自己的行李箱丟給隨行助理的畫面,在網路上成為了話題。國會議員在機場入境後,就以傲慢的步伐走向在外等待的助理,把個人的行李丟過去,完全沒用正眼瞧過對方;相反的,助理一路上畢恭畢敬,還用雙手接過行李。這樣的場面被捕捉到後,引發了職場霸凌的爭議,相關新聞登上網站後,還被大批網友製作成哏圖。
當記者們詢問議員為什麼做出這種行為時,他卻表示「我不過就順勢把行李交給助理,不懂這麼做哪裡有問題」。假如兩人是帶著笑容互相對視,就算做出一樣的動作,看起來也像是瀟灑型的主管在和下屬開玩笑。但這位國會議員,是連看都不看對方一眼,就把行李箱「啪」的一聲丟過去,有種無視對方人格的感覺,可惜本人卻無法理解。
身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風景就不一樣
除了前述的案例之外,其實大部分人在成為掌權者後,對下屬的共感能力都會降低。因為相對來說,掌權者不必看下屬的臉色行事。有個實驗恰好能證明這一點。
心理學家亞當.加林斯基(Adam Galinsky)將受試者分為兩組,第一組回想自己命令他人的經驗,想像自己身為掌權者的狀態;反之,第二組則回想自己接收命令的經驗,想像身上沒有任何權力。接著,研究團隊展示各種表情照片給受試者看,請他們猜一猜照片中的表情蘊含著何種情緒。實驗結果發現,自認為是掌權者的第一組,相對較難猜出照片中的情緒。
不僅如此,心理學家凱爾特納(Dacher Keltner)和羅賓遜(Robert J. Robinson)也發現,比起助教對教授的評價,教授在評價助教的態度時,較容易做出與事實不符的判斷。另外,心理學家詹金斯(James J. Jenkins)的研究亦指出,在兄弟姊妹當中,兄姊會比弟妹們更不擅長讀懂他人的情緒。換句話說,「身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風景就不一樣」,在占據權力優勢時,對自己下屬的關心就會減少。
應對職場霸凌的四種姿態
那麼,如果在職場上遇到作威作福、待人無禮的「霸凌」時,該如何應對呢?雖然有各種不一樣的方法,但大致可以分為「表達」、「請求協助」、「忽略」和「放棄」四種。
在職場上遇到「霸凌」時,可透過四種方式來應對。(圖片來源/freepik)
韓國作家鄭文靜在《用微笑應對無禮之人的方法》(暫譯)一書中強調,「只有不輕易善罷甘休,我們才能迎來更好的世界」,並建議採用「嚴肅地告訴對方『你剛才說的話會有問題』」、「針對有問題的發言提出質疑,把情況客觀化」、「將不合理的用語或邏輯還給對方」、「敷衍地回話」等方式進行應對。所謂「表達」,就是事先學習溝通的方法,提前做好準備,然後在適當的時機拿出來運用。採取這個方式時,必須不傷到對方的自尊,同時表達出自己因對方的言行感到不悅,如此一來才能見到成效。這個方法的優點,在於能夠坦誠表達出個人情感,並確切提出自身的訴求。
不過,在表達時有一點需要注意,就是無論我們講得多清楚,對方也很可能會重複同樣的行為。因此,最好不要過於期待對方做出改變。
此外,「表達」其實需要極大的勇氣與才智,並沒有想像中容易。在前述的案例中,隨行助理對記者表示:「雖然畫面沒有拍到,但其實議員有和我對到眼,才把行李箱交給我。我們平時相處得很自在,出現這樣的報導實在令人遺憾。」但試想一下,如果他鼓起勇氣,坦承「議員用那樣的方式把行李箱丟給我,其實我的內心很難受」,還能保住自己的職位嗎?
第二,我們可以選擇更加積極的方法,也就是「請求協助」。假如在搭乘火車時,遇到讓你覺得不舒服的乘客,與其直接和對方吵架,不如向站務員請求協助,這樣才是更明智的做法。請求協助,就是將自己遭受的不當待遇如實記錄下來,透過﹁職場霸凌防治法﹂進行申訴。由於職場霸凌已成為嚴重的問題,為了導正扭曲的風氣,目前各機關都設有相關的防治及處理程序,我們可以善加利用。職場霸凌是一種犯罪行為,如果對方總是越界,我們就應尋求幫助,為自己築起安全的防火牆。
當然,實際執行時並沒有那麼簡單,因為日後在職場上仍會見面,若直接表明立場,後續的局面很難收拾。此外,在職場內可能會聽到「如果你把事情做好,就不會發生這種事了」、「又不是只有你遇到這種情況」等,務必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旁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反應,原因就在於「相信世界是公平的」。加拿大心理學家梅爾文.勒納(Melvin Lerner)指出,大多數人認為即使是不公平的事件,相關各方也應承擔部分責任,否則的話,世界會變得過於混亂且難以預測。因此,當某人遭遇交通事故時,人們會覺得當事人一定也有疏失;聽到某個人被排擠,就會認為他可能做過令人厭惡的事。
心理學家莫萊特(Mallett)亦表示,對於弱勢群體所經歷的不合理情事,人們傾向於假設「經歷那樣的事,肯定是自找的」。例如職場上司發脾氣時,我們大多會認為「一定有什麼原因惹他們生氣」,但若是底層的員工不高興,我們很容易覺得對方「搞什麼啊,居然以下犯上」。
因此,大家不是不知道怎麼做,而是因為結果顯而易見,所以才決定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是前述提到的第三種態度──忽略。該怎麼做,才能盡量不受傷害,順利地度過危機呢?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就是在心中告訴自己「那只是對方的想法」,亦即把對方的話和自我切割開來。如果全盤接受對方的暴力言語,當上司指責「你真是個垃圾」時,我們就會忍不住淚流滿面,覺得「是啊,我好像就是垃圾沒錯」。但是,如果我們默念「這只是你的想法」,就可以把對方的辱罵拋得遠遠的,像耳邊風一樣予以忽略。換句話說,我們必須練習不要被尖石般的惡言惡行給絆倒。
《在睡前一讀就能消除壞心情的26個法則》(暫譯)的作者中村將,也曾在著作中介紹到「拾棒法則」。亦即把橫行霸道的職場上司,想像成在遊樂場撿到棍子、胡亂揮舞嬉鬧的五歲男孩,然後像大人一樣笑著看待孩子的舉動。雖然不容易,但﹁忽略﹂的核心就在於「無論對方如何待我,我都不會忘記自己具有珍貴的價值」。也就是當對方罵我笨蛋時,我可以清楚地意識到自己不是笨蛋。
最後一種方法是「放棄」。若遍體鱗傷、身心俱疲,再也無法支撐下去,覺得自己瀕臨極限時,最後的手段就是﹁離職﹂。這種做法,可以完全除去造成壓力的原因,從某些角度來看亦是不錯的選擇。我們不必試圖戰勝所有逆境,也不用強迫自己險中求生。若每天以淚洗面,覺得隨時有可能陣亡,還盲目地燃燒自我堅持下去,這種做法才是真正的愚蠢。曾經有位歌迷向韓國歌手IU提問:「覺得筋疲力盡時,應該怎麼克服呢?」
IU回答道:「就乾脆認輸。」
沒錯,認輸也無妨。如果走在路上,突然有一輛坦克向我駛來,當然要選擇避開,不是嗎?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沒必要絞盡腦汁地與其對抗。
打算辭職時,通常會害怕自己能不能再找到條件差不多的工作。其實,在如今的時代,就算累積了豐富的資歷,轉職時也依然會感到焦慮。因此,在選擇離職時,我們應該考慮到這一點,提前做好心理準備,有可能下一份工作的薪水會比較低,或者業務內容會比現在還辛苦。不過,面對這種情況也不必過於絕望,因為在全力尋找更好的工作環境時,反而能在心理上保持適當的餘裕,最後也很可能有機會以更優渥的條件跳槽到新公司。
(節錄自《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作者: 柳惠寅
原文作者:류혜인
譯者:張召儀
出版社:大好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