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輕時歷經戰後的荒無,如同燒毀的廢墟,野草叢生的日本非常貧困,光是為了生存就耗盡力氣。因此,會有不得不拚命工作的想法,其實完全是為了生存。
不像現今,人們會把想做的事變成工作,這實在是很幸福的事。
國家能越來越富足,當然很好,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年輕人煩惱「找不到想做的工作」。
對於年輕世代,我會推薦閱讀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給青年詩人的信》這本書。
這本書為因應時下感到煩惱的青年詩人的需求,里爾克將寫給他們的信集結起來成冊。
里爾克寫道:「誰都無法給你建議或給你幫忙,不是把目光朝外看,而是直接面對自己的內心,在夜深人靜的時刻,問自己:『我不寫詩不行嗎?』」
里爾克的粉絲當中有很多知名人物,瑪麗蓮.夢露曾評論:「如果沒有讀過里爾克的《給青年詩人的信》,我會變成神經病吧!」女神卡卡也曾自曝,她把里爾克的某個詩句繡成她身上的刺青。
如果找不到想做的工作,根據里爾克的建議是:在夜晚時刻,一個人安靜地與自我對話,誠實問自己的內心深處到底想做什麼。
「想做的事」及「想做的工作」不是誰來教你,答案就在你心底,只有靜下心來,獨自一人時,持續問自己才能得到答案。
不過,只是經過一兩晚的思考,可能無法得到結論;或許需要花上幾週或幾個月,如果可以坦誠面對自己的心,應該就能找到「想做的事」和「想做的工作」。
但另外也有可能,在獨自度過好幾個寧靜的夜晚,卻一無所獲,即使這樣也沒關係。
接下來我想說的,也許有點哲學,但我真心認為,人在有生之年,就算什麼都做不了,最低限度也要能「活在當下」,然後到了明日,還是要想著「活在當下」,之後的每一天,都要這麼想著就可以了。
因為一個人光是能活著,就已經是很棒的事了,我的人生歷經戰爭及戰後,到今天九十二歲了,也深刻地感受到這件事。
如果發現活著是很棒的事,就把「活在當下」前面再加「快樂地」─我相信一個人若能「快樂地活在當下」,就能在做任何事「都感覺到開心」。
大部分會煩惱「找不到想做的事情」,都是因為負面思考所產生的想法吧!如果我們能學習轉換思考,想著「快樂地活在當下」,久而久之就能轉換成正面思考。
維持這樣的正面思考,應該就可以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本文摘自《百歲上班族的幸福工作術》)

《百歲上班族的幸福工作術》
作者:玉置泰子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