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鄭若珣
日子紙是鄉間傳統生活常見的用品, 薄薄的紙張就像稍縱即逝的每一天。
翻開《阿祖的日子紙》,就像翻開阿祖的人生日子,我們進入這個故事。那是關於作者的童年回憶,作者小學時阿祖已經是一百多歲的人瑞了,一百歲到底是一個什麼概念的存在?對未曾了解生死的男孩來說,阿祖是一個激發男孩好奇的陌生親人,一種帶著魔幻感的神祕存在。我們看見男孩對死亡的擔心與好奇,也看見阿祖與死亡並肩的處之泰然。

《阿祖的日子紙》/文: 楊富閔,圖: 周見信/聯經出版社
在樸實中傳達生命關懷
傳統年代的鄉間對老人是敬重且寶愛的。無聲的阿祖因為貴重的年歲成了人們心中的重量,走在路上引起鄉人關注的眼光, 關愛和擔心溢於言表。這一點透過劇情表演的形式出現在畫面中,台灣傳統對於「老」的文化觀自然顯現。表現鄉間生活中,老者與孩童因為時間的餘裕恰可相互陪伴的生活型態。至於相處間為彼此傳遞了什麼生活經驗,也就成為祖孫間的秘密回憶。
作者和阿祖這一段共同行走的回憶,起因於阿祖有一天想去返還一幅長年膜拜的觀音畫,收回畫作的友人淚眼婆娑,隱約感覺這將是與阿祖最後一次的會面,即使如此,阿祖也只是淡淡地離去。友人口中所稱的「老菩薩」已是阿祖的代名 ,一個生命歷經這麼久的生存時光,到百年已神似半仙,生死不驚,也無風雨也無晴。

《阿祖的日子紙》/文: 楊富閔,圖: 周見信/聯經出版社
這是我才剛剛抵達十年的人間。
這也是阿祖住了一百年的人間。
筆者很喜歡的一幅畫面,是曾祖孫並肩走向落日的背影。最長與最短的生命並行,一位迷迷糊糊的將要開始,一位朦朦朧朧的將要離開。無論未來長短,卻於此刻「同在」,並肩行走在萬物共存、生機蓬勃的天地間。
長壽是人們的祝願和想望,矛盾的是生命越長,越靠近死亡。人活到一百歲,每日在等待的就只有一件事。百年的阿祖活動力不強,最長的時間就是在睡眠。當阿祖再次提問—「阿閔啊,你看我猶會當活偌久啊?」
小曾孫溫柔體貼的回答—「你愛活甲遮的日誌紙櫳拆了了的彼工啊!」那些堆疊成山的日子還沒撕呢,每本受祝福的日子簿都沒打開,還有那麼多、那麼多的日子啊。

《阿祖的日子紙》/文: 楊富閔,圖: 周見信/聯經出版社
共感回溫的鄉間常民記憶
場景中滿佈鄉間常見的物品,建構出濃濃的台灣味,舉凡建築風景、屋內擺設,阿祖的紅蚊帳、堆疊的水果箱,老碗盤的彩繪,均傳遞出台灣古早常民生活的樣貌,刻畫出台灣成長記憶的集體風景。在畫面設計中,亦處處可見傳統藝術的轉化巧思。圖像的隱喻和轉用上饒富趣味,保留台灣常見傳統物件型態又帶著隱喻的意涵。例如書封以日子簿的型式設計,將阿祖介於人與神之間的狀態藉由符號與姿態表現。阿祖像一尊神仙般坐在白鷺絲 (仙鶴)上,手上拿著一塊西瓜(西歸),隱喻不言自明。神仙畫中的叢叢祥雲,一轉幕原來是蚊香的煙霧,符號轉換順暢靈活,意象轉變一氣呵成。除此之外,門楣、仙桃、仙鶴屏風,帶有美好寓意的燈籠花,長壽的符碼也散佈在頁面各處,待讀者細細去尋。
如何描繪一種又輕又重的存在?言簡意深、笑中帶淚,溫暖中又帶著些許傷感。《阿祖的日子紙》在世代交會的生命體驗中,調配出多層次的感受和餘韻,使繪本亦蘊含了文學的溫潤質感,毋須多言,就讓我們一同隨祖孫觀看夕陽餘暉,感受生命一刻、共存當下的美好。
※若您喜歡我們的分享,歡迎加入【後青春繪本館】臉書社團,一起交流熟齡繪本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39396606797894/

作者/鄭若珣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畢業,曾獲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國語日報牧笛獎。現從事文字寫作、圖像創作與視覺設計。居於綠意盎然、生命豐沛的臺東,讀讀繪本、想想世界,在波濤拍打海岸的潤石聲中,過平靜簡單的小日子。
FB:晝書/夜畫。寫日東藏
想了解更多熟齡繪本的精彩解讀,歡迎參加熟齡繪本悅讀會【達人季選:大塊文化】
🕑時間:14:00~16:00

熟齡繪本悅讀會:大塊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