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勝宗 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特聘教授、微光行動協會創辦人
2025年8月1日,一紙公文,牽動了台灣數十萬個家庭的想望與憂煩。新版《就業服務法》正式上路,80歲以上長者,未來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將免除醫療評估的繁瑣程序。政策的初衷,是為長照家庭打開一扇方便之門,但筆者身為一位學術研究者,同時也站在實務工作的第一線,卻嗅到了門後那股即將擾動照顧秩序的氣流——若制度只追求「取得的方便」,卻未能同步建立「分配的公平」與「品質的保障」,那麼這份善意,最終很可能演變成一場對弱勢家庭的排擠。
這不是危言聳存,而是已在家庭照顧者的群組中,每日上演的真實焦慮。
善意政策下的市場巨變
首先,我們必須理解這項政策撬動的板塊有多巨大。據官方估計,台灣目前約有19.7萬名外籍家庭看護工,而新制開放後,光是80歲以上的健康與亞健康長者,就高達53萬人。官方雖保守預估將因此湧現約10萬名的實際申請者,但這已足以讓本就緊繃的人力市場,瞬間迎來海嘯般的需求。
這場海嘯,很快就沖刷出「棄重就輕」的殘酷人性。當市場上出現大量僅需陪伴、不需處理複雜病況的「輕鬆案」時,看護人力自然會朝高薪、低勞動強度的方向流動。社福與病友團體的核心訴求——「重症優先」、「回歸專業評估」——正是對此發出的警訊。罕見疾病基金會的調查更證實了這股趨勢:「看護要求漲薪」、「想換雇主」的訊號已在新制上路前後快速浮現。
最直接的衝擊,落在那些早已聘有看護的重症家庭肩頭上。仲介高價搶案、媒合時間拉長、薪資談判壓力遽增……一場寧靜的風暴,正在這些家庭中上演。為了留住那位熟悉家人病況、已培養出深厚情感的外藉看護,可以預期接下來將有許多家庭不得不咬牙加薪。此一結果,這不僅是照顧家庭的金錢拉鋸,更是雇主與外藉看護間的情感耗損,深怕一夕之間,家庭中最重要的那根照顧支柱,就此離開。
面對排山倒海的憂慮,勞動部與衛福部雖提出了「輕重分流、重症優先」等六大配套。方向正確,但現實的挑戰在於配套的腳步,能否追上市場失衡的速度?

外籍看護人力市場迎來海嘯般的需求。(圖片來源/Pixabay)
他山之石:開放易,治理難
放眼國際,廣開外藉看護移工之門,台灣並非首例,以下各國的前期經驗早已顯示「開放易,治理難」的警語。
- 新加坡移工稅(Foreign Worker Levy)啟示:新加坡採用移工稅制度(levy),由雇主按月繳付費用以規範外籍勞工數量。此舉幫助政府控制和調節移工市場,確保人力供需均衡。由於移工稅成本,家庭能更快取得人力,但也增添用人成本,且伴隨管理勞動權益與工作條件的挑戰。
- 香港強制同住(Live-in)啟示:香港自2003年起規定外籍家庭傭工必須與雇主「強制同住」,以保障工作性質與管控勞動條件。雖提供雇主快速雇用人力的便利,但因公寓空間有限、工作與休息界線不清等,長期面臨勞權保護和工時界定上的治理困難。法律要求提供最低工資、休息日及適當住宿條件等基本保障。
- 以色列外籍看護配額啟示:以色列採取嚴格配額制度管理外籍勞工數量,並設立權益保障規範(如聘用條件、薪資規範等);但也因此衍生出配額管理複雜、家庭端法遵情況難掌控等問題。2024年以色列更通過措施擴增配額並加強監督,以應對勞動力需求與保障外勞權益。
- 義大利「Badanti」啟示:義大利的外籍看護(稱為Badanti)補足高齡社會照護需求,但該行業廣泛存在勞動保障不足的「灰色地帶」。許多Badanti面臨工作時間長(常達54小時/週)、薪資偏低、及法律地位不穩定等問題。儘管政府有嚴格規範與逐步改善政策,但相關勞動保障仍是難題。
- 德國外籍看護待命時間的啟示:2021年德國聯邦勞工法院判決明確指出,外籍看護者在被要求「待命」(on-call)期間的時間應算作工作時間並依法給予最低工資,實質提升了用工成本。此判決警示各國長照政策不可依賴隱性超時或未付工時,必須保障照護工作者應有權益。
這些案例再再說明,細膩的社會設計與治理,才是決定政策成敗的關鍵。
從風險到韌性的具體建議
多年來,我在長照交通、在地老化與照顧家庭陪伴的工作中,反覆驗證到一個相似的共同原理:如果制度只解決入口的方便,卻不處理過程中的分流與品質,現場必然會用價格與流動來自我調整,而最弱勢的一方,總是最先承受代價。其次,我也始終相信,外籍看護不是「工具人」,他/她們「離鄉是為了回家」——為了原生家庭更好的未來。因此,政策必須同時捍衛台灣家庭的需求與外藉照顧者的尊嚴。基於此,筆者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希望能將眼前的風險,轉化為強化台灣長照體系的韌性:
- 釜底抽薪:回歸專業評估,確立「重症優先」原則。 免評僅能是例外,而非常態。應將長照2.0的功能等級(如WHO-ICF/ICOPE工具)重新納入聘僱門檻,建立「失能等級×照顧強度」的對應指標,才能真正回應民間「重症優先」的呼聲。
- 精準落地:將「重症綠色通道」化為可監督的KPI。 政府「重症1日完成國內招募」的承諾,必須加上公開的KPI儀表板,如:「重症家庭平均空窗天數」、「重症個案承接率與留任率」,並每季公布各縣市表現,讓家屬能監督,政府能策進。
- 聰明引導:設計差別化薪酬與留任誘因。 對「高照顧強度/高風險」的個案,應提供雇主端的加成補貼與移工端的留任獎勵金(如滿特定服務期發放),讓照顧難度與薪酬結構透明掛鉤,才能有效降低「棄重就輕」的市場拉力。
- 劃清邊界:強化雇主教育與角色責任。 借鏡香港經驗,將「家務/看護」的工作邊界、工時與休息權,納入雇主聘僱前的必修教育,並與仲介評鑑掛鉤。違反者應有明確罰則,避免照顧風險被全數外包給移工個人。
- 源頭把關:堅持多源並重、品質先行。 在擴大引進量能的同時,必須與來源國共同建立訓練與檢核標準(如語言、失智照護、安全搬運)。對具備優良培訓管道的來源國或仲介,給予「快速通關」等獎勵,將「量」的成長與「質」的把關緊密相連。
- 即時監測:用「資料治理」為市場降溫。 建立公開的即時儀表板,監測移工轉換率、薪資中位數、仲介收費天數等關鍵指標。唯有如此,當市場「過熱」時,政府才有能力介入「即時降溫」。
- 社區協防:建構「第二隻手」公共平台,穩固照顧關係。 我的實務經驗一再證明,當家屬有「第二隻手」支援時,外籍看護才能留得住。應將短期喘息、夜間就醫接送與社區志工,整合進一個「可即時調度」的公共平台,結合「移動力x科技力x照顧力」推動社區共融照顧圈,打造最具成本效益的社區支持網絡。
結語:以人的尊嚴為中心,讓政策與生活對齊
政策的善意,不該成為另一群人焦慮的來源。這次修法,讓「取得方便」往前跨了一步;接下來,我們必須協力把「公平分配、品質可近、尊嚴一致」這三塊基石,更穩固地補上來。
外籍看護離鄉是為了回家,照顧家庭也在艱難中努力守著自己的家。一個政策的成敗,不在宣布當天,而在於每個家庭是否在最關鍵的時刻,真的等得到人、用得起人,也留得住人。這需要跨部會的手、社區的肩膀,更需要我們善用數據與科技,用社會設計將善意落實為制度,再將制度無縫地融入照顧家庭的日常之中。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jpg)
作者侯勝宗為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特聘教授、微光行動協會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