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智辰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副教授
民國110年《高齡社會白皮書》提出五大政策目標,其中「目標一:增進高齡者健康與自主」下的「策略1-2:強化高齡者心理健康」,是我國高齡照顧的重要突破。以往政策多著重於身體照顧,此次首度納入心理與靈性層面,整合身、心、靈需求,象徵邁向整全照顧(holistic care)的重要里程碑。特別的是,過去相對敏感的「死亡議題」,也透過「生死學教育」正式納入政策,展現政府對高齡者生活品質與臨終關懷的重視。延續此政策基礎,衛福部於民國111年發布《因應超高齡社會對策方案》,更具體化政策內容與執行機制,補足操作層面的細節。
自民國111年起,各縣市陸續推動高齡靈性照顧課程與種子教師培訓,但在實施過程中發現,由於中央尚未明確定義「靈性照顧」,導致課程內容因講師背景差異而呈現風格不一,形成實務落差。「靈性」究竟為何,成為尚未統一的議題。直到民國114年,衛福部啟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創新課程講師培力計畫」,靈性照顧課程方才有較清晰的方向。課程以《銀髮自主》一書為核心教材,內容涵蓋四大面向:(1)個人層面;(2)人際關係與財務;(3)病痛、臨終與死亡;(4)美好足跡。這樣的課程架構,是否已透露出中央對「靈性照顧」的基本立場與內涵?

靈性展現內在覺察、價值尋求與自我連結的能力。(圖片來源/freepik)
讓我談談「靈性」與「靈性照顧」。
心理學家弗蘭克(Viktor Frankl)認為,當一個人在追尋生命意義時遭遇阻礙,便形成「存在挫折」,這並非心理疾病,而是一種「靈性困境」。許多高齡者常表達「活著沒意思」、「不想活那麼久」等心聲,反映出在老年生活中面對身體退化、病痛、孤獨、關係疏離、生活壓力與死亡焦慮時,所產生的迷惘與痛苦。這些,正是「靈性困擾」的真實寫照。
靈性雖難以明確界定,但在多位學者的詮釋中已逐漸呈現共識。趙可式認為,靈性是個人在思索存在意義時所連結的內在資源,強調對自身價值與意義的覺察。孫效智指出,當人生目標模糊、價值混亂、缺乏愛與同理心時,代表靈性層面已出現障礙。古倫神父與吳信如則強調,靈性在探索生命來源、尋求意義與因應身心困境中,扮演關鍵角色。
綜合上述觀點,靈性是個人在面對生命本質與存在意義時,所展現出的內在覺察、價值尋求與自我連結的能力。它涵蓋對自我價值的認識、對愛與同理的實踐,並在遭遇生命困境或意義迷失時,提供支持與方向指引。如果一個人缺乏靈性的覺察與能力,可能不會立刻有外顯的「病狀」,但會出現生命意義感低落、價值混亂、無法面對苦難或死亡、關係淺薄與孤立感、身心健康的惡化。
靈性三大核心面向
綜合上述觀點,靈性可歸納為三大核心面向:一是關注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二是與個體內在狀態密切相關,三是在面對老化、病痛、孤獨與死亡等困境時,發揮調節與支持功能。因此,針對高齡者常見的靈性困擾,可發展以下四大面向的靈性照顧課程內涵:
(1)自覺・修復:安頓自我
聚焦於身體老化的變化、自我健康管理與孤獨感的調適,協助長者提升對生命階段轉變的自覺與接納。
(2)覺他・連結:愛與和解
著重人際關係的修復與深化,涵蓋親密關係維繫、家庭責任釐清等,促進情感連結與社會支持。
(3)生死・超越:無常與無畏
引導高齡者理解人生無常,探討死亡意義、面對死亡恐懼,並進行終活準備與善終規劃。
(4)意義・幸福:自在人生
透過「人生斷捨離」練習、生命書寫、日本 Ikigai(生之意義)等方法,引導長者重新定位生命價值,建構個人意義與精神目標。
談到這裡,不得不再次強調:「師資培訓」始終是一項重大挑戰。培養一位合格的靈性照顧教師,絕非易事。不僅需具備正向積極的人生觀,更要能引導學員深入反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並對不同宗教觀點有基本的理解與尊重。此外,師資的學經歷背景、教學場域的適切性,以及課程費用的安排與資源支援,皆需有周全的配套措施,方能確保靈性照顧教育的品質與實踐成效。
進一步而言,一般高齡者、居住於機構式照顧環境中的長者,以及末期病人,在面對靈性困擾時,其處境與挑戰往往大不相同。他們的生命經驗、身心狀態與對未來的期待各異,因此所需要的靈性照顧內容與方式也應有所區別與調整,以提供真正具有支持性的靈性關懷。
總之,若缺乏完善配套,靈性照顧反可能使高齡者靈性更加迷失。唯有建立整全機制,才能真正回應長者內在的渴求與安頓。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作者孫智辰為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