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純晶 物理治療師、財團法人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醫療復建團隊副主任、台中市愛心家園園長
不是幫忙做不到的事,而是讓其以策略或調整式流程,獨立完成想做的事。
她,一人,熱鬧市區大廈居住。
他,三代同堂,無尾巷尾透天厝生活。
金姨使用的第一次服務是在疼痛和幽默中度過的。她先前接受過雙膝關節置換手術,這次又進行了腰椎骨水泥術,導致她失去了獨居所需的行動能力,即使是住在有垂直移動升降設備的高樓裡,準備使用輪椅搭乘電梯時會發現:一樓原來不是真的一樓;經過評估並執行相關核心運動建議後,在陪伴下,金姨開始步行、嘗試上下樓梯並陸續參加了社區關懷據點的非洲鼓課程和歌唱班。服務結束時,金姨終於找回了屬於自己的自在與悠閒。

金姨準備使用輪椅搭乘電梯時會發現:一樓原來不是真的一樓。(圖片來源/劉純晶)

獨居金姨做復能訓練。(圖片來源/劉純晶)
松伯在第一次服務時,只敢簡單地期望自己能獨立上廁所。癌症手術後,住在二樓的他覺得自己的日子可能不多了。在確認服務對象可以接受使用行走以外的方式達到獨立上廁所的目的後,我們與他的兒子一起在衛浴間內、外安裝扶手,並準備了一張有輪子的辦公皮椅。第二次服務後,他成功實現了願望;到了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服務時,松伯走下樓梯,在一樓的住家門口笑吟吟地等我,也看見和問候了久違的鄰居們。

透過有輪子的辦公皮椅讓松伯可移動到廁所。(圖片來源/劉純晶)

衛浴間內、外安裝扶手讓松伯能獨立上廁所。(圖片來源/劉純晶)
2016年,國際高齡聯盟在哥本哈根舉行高峰會議,指出「高齡歧視」與「缺乏支持性環境」是阻礙長者充分發揮潛能的主要障礙。會中強調「復能」的精神,即鼓勵長者或失能者在熟悉的『居家』和『社區』環境中,提升參與度與互動,藉此延緩失能。透過自我照顧的理念,結合專業服務的引導,使長者或失能者能有效執行日常生活活動,不僅增進生活功能的獨立,也減少照顧需求。
「提升自身能力」或「降低環境阻力」是人們達成生存、提高生活品質的不二法門;讓我們換個方式,用支持與陪伴,協助服務使用者獨立完成他們想做的事。(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本文作者劉純晶為物理治療師、財團法人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醫療復建團隊副主任、台中市愛心家園園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