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筱茵(童書翻譯評論工作者)
你可曾嚮往過他方的生活?想知道另一個人的眼瞳裡,偶然閃現的光芒來自何方?我們的心思與視線總是在這裡與那裡、自我與想像、家與遠方之間遊走。我們在自己的日子裡編織生活的詩篇,偶爾卻依然覺得地平線彼端還有什麼未知的故事悄悄上演。《這裡,那裡》以詩意的視角、獨特的故事結構與書本形式,以及對世界和人群的愛,繪出兩座看似平行的宇宙其實相互擁抱的美麗故事。
複調的故事形式讓這部作品有一種音樂性,兩位主角的日常生活彷彿映照著彼此,宛如和聲,各有獨特的韻致。讀者讀著兩人的故事,就像在看電影。日出日落,阿丹每天每天煮著咖啡,傾聽來自東南西北的客人訴說各自的生命故事,遠方奇異的點點滴滴也在他眼前輪番上映;鏡頭切換,阿奇一次又一次航向另一個地方,他日夜遠航,偶爾在某個地方下錨停泊,他把海上的故事告訴遇到的人們,也體驗參與當地的生活,只是交換了想法後,他總是再度準備出發……

《這裡,那裡》/文圖:盧心遠 /青林國際出版
作者盧心遠不僅用並置的形式讓我們感受阿丹與阿奇的生活,更用色彩上的設計與鋪陳,比對兩位主角的人生與生命情懷。
阿丹的棕色調映襯著阿奇的藍色調,前者沉穩扎實,後者流動遠颺。阿丹開的咖啡店名叫家園樹,我們看見他的黃色小屋咖啡館延伸出綿長的白色線條,象徵阿丹與這家店在小鎮穩穩扎根,歡迎所有遠道而來的客人們走進咖啡館喝杯溫暖的咖啡、安放心事、好好休憩;而水手阿奇呢?他身旁的一切都是藍的延伸:一望無際的藍色大海、灰藍天空、藍色船艙,這一抹藍總是不斷漂泊旅行,偶爾停歇,接著繼續前行。這樣兩個生命故事真的有機會相會嗎?作者非常巧妙地用一面牆、一本筆記本,讓兩人的生命交會,一方面讓我們看見他們對彼此生命狀態的嚮往,另一方面卻也讓我們明白兩種生命型態並非永不相交的平行線,另一個人早就走進他們的生命故事裡,輕輕歌唱。畫面與故事情節的設計都別具巧思,阿丹牆上掛滿客人們送他的紀念品,裡頭就包含了阿奇從海上帶來的禮物,阿丹凝視著牆上一幅幅畫框時,便是在張望著一扇扇他人生命的小窗;而阿奇呢?他筆記本裡的一張張照片,彷彿一間間小屋,這些小屋啊,便是他在世界各地暫居的小小家園。

《這裡,那裡》/文圖:盧心遠 /青林國際出版
書裡有兩頁特別提起阿丹與阿奇即便盡量忠於自己的生命選擇、善於欣賞自己生活中的各種美好時刻,偶爾卻依舊會感覺到一種難以言喻的失落。兩個頁面各有一個主要意象:在阿丹那一頁,黃色小屋旁出現一道形狀微微抽象,像煙又像樹的白色形影;阿奇那一頁的藍綠色小船上方,出現一隻比例相當巨大、鳥兒展翅的身影。這兩頁在書中驀然出現,在幸福完美的形狀波紋裡擲出小小的漣漪,讓讀者替兩位主角擔心。不過等到後文兩人的故事合而為一,我們也彷彿看見了生命的圓。原來鳥兒持續飛了再久,也總會找地方歇息。巨大聳立的樹木嘛,就算見過萬般風景,也還是掛念鳥兒們嘰嘰喳喳停泊絮叨的熱鬧聲音。像阿丹這樣不必遠行,是因為他的生命裡充滿他人的旅行風景。反過來說,阿奇儘管熱愛遠航,也還是在阿丹這樣的家園樹裡找到溫暖的依靠。

《這裡,那裡》/文圖:盧心遠 /青林國際出版
生命從來不假外求,每個人內心都有一片綺麗的風光。不過分享與相信永遠都會讓我們生命的質地更豐碩美好。小時候住在海濱的作者把她記憶中的風景都畫進書裡,我們聽見海浪與風的聲音、聽見小小咖啡館裡澎湃的心情與聲音,也發現不論這裡或那裡,都發散著生命的禮物捎來的、最動人的聲音。
2025熟齡繪本悅讀會,實體講座6/25正式啟動!!!




熟齡繪本悅讀會: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