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彞邦 慈濟大學醫學院口腔醫學暨材料研究所副教授、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花蓮慈濟醫院牙科部特殊需求口腔醫學科主任、台灣口腔照護協會常務理事
日本的在宅醫療開始得很早,對於相關的名詞也有所定義,醫師走出醫院,到病人的所在地進行醫療行為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訪問診療」,係指具計畫性、事先安排,由醫療專業人員定期至患者居所進行之診療服務,強調制度化、連續性與整體性照護。相較之下,另一種台灣早期民眾較熟悉的「往診」屬於非計畫性,主要針對患者突發的醫療需求,由醫師臨時前往患者家中提供應急醫療服務。
在宅醫療是針對因健康狀況不佳、不便前往醫療機構就診者,由醫師、牙醫師、護理師等專業人員主動前往其居住地,提供持續性、整合性醫療照護的體系。其內容包含定期規劃的西醫訪問診療、牙醫的居家診療以及由護理人員執行的訪問看護,並著重跨專業合作與長期照護,與傳統臨時應急性的往診比起來更具整體性與全面性。
口腔居家醫療(dental home care)為在宅醫療中的一環,指由牙科醫療團隊攜帶攜行式牙科設備,前往患者居所或照護機構,進行口腔評估、清潔、治療及假牙製作等服務,特別適用於臥床、失能或高齡患者,讓行動不便者也能獲得適當且完整的口腔照護。
2008年夏天,在恩師中山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周明勇教授的推薦下,筆者前往日本齒科大學新瀉分校,向江面晃教授、黑川裕臣教授與長谷川優教授學習口腔居家醫療。新瀉是日本較早發展此領域的地區,當時已有近三十年經驗,並與西醫及護理專業緊密合作,實踐全面性的跨領域照護。
學習期間,除了課堂授課外,我也實際參與了教授們帶領的居家訪視與日照機構的牙科訪問診療。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江面教授對於吸入性肺炎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在預防高齡患者於口腔處置過程中產生此併發症方面,提供了具體而寶貴的臨床指引。
當地口腔居家醫療團隊的基本配置為一名司機、一位牙醫師與兩位口腔衛生士。他們使用改良後便於攜帶的牙科設備,到患者家中進行口腔醫療照護。患者家有美麗的日式庭園,從木作的窗櫺望去是一棵蒼勁的老松與蔚藍的天空。噓寒問暖後,我們讓老奶奶坐在榻榻米上的和室椅上,之後口衛師很熟練地使用牙刷及牙線與牙間刷為老奶奶清潔牙齒,黑川裕臣教授在讀過上次西醫師在訪問診療後留下的信封後,則開始準備印模,藻膠印模材用水溶性的膠膜包覆,份量剛好印一個上顎或下顎 ,印模時另一個口衛師一直讓老奶奶牽著她的手,消除老人家的不安情緒 ,平時同住的家人都要上班,無法常常帶老奶奶去就醫,因此訪問診療提供的服務對老奶奶幫助很大。
隔天去看的是一個照護機構, 日本齒科大學新瀉分部的附設病院與機構合作,定期會有醫護人員做訪問診療,此次是牙科的口腔居家醫療 ,病人坐在機構的牙科診療椅上,接受牙科治療。院民大多是身障與高齡的患者,在日本第一次看到照護機構的病患,讓我第一次見識到即使是如日本這樣的先進國家,也有許多弱勢需要照顧的族群,而政府與民間皆展現出對此族群極高的照護投入與用心。
回到台灣後,適逢機緣,於周明勇教授的支持下,筆者開始推動中山醫學大學的口腔居家醫療服務,也舉辦了第一次的口腔居家醫療學術研討會,服務範圍遍及大中區,最遠到過南投埔里日月潭,最近則是在台中市區,印象最深刻的是為一對漸凍人的雙胞胎洗牙,我們要把日製攜帶型的牙科設備走樓梯搬到二樓,雖然已是可攜式設備,但還是費了好大一番工夫才搬上樓,突顯此類醫療服務在執行上的困難與挑戰,此業務現已由余權航教授與李育賢醫師承接並持續拓展,讓更多患者受惠。
同年十月國慶連假,我也有機會與慈濟中區人醫會前往南屯創世基金會植物人安養中心進行牙科義診,服務包括超音波潔牙、口腔衛教、蛀牙填補與拔牙等。十七年來,人醫會的足跡已遍及十多個創世植物人安養機構,每年定期舉行義診2至4次,深受院方與家屬肯定與支持。
到機構做口腔居家醫療服務。(圖片來源/李彞邦醫師)
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關係密切。口腔照護若不完善,易導致齲齒與牙周病,而牙周病又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風、早產甚至失智症等多種全身性疾病相關。研究顯示,牙周病與糖尿病為雙向加重關係,牙周病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與細菌性心內膜炎的風險。筆者曾接獲腦外科轉診的腦膿瘍患者,病原菌即來自牙周菌種,透過腦膿瘍清創及術後的牙周病治療,患者順利康復。近年科學研究亦指出,牙周病與失智症之間存在關聯,而缺牙的長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也顯著提高,由此可知口腔健康在全身健康扮演的重要性。
因此,維護口腔健康不僅是預防口腔疾病,更是全身健康的根本。最好的治療是預防,每日徹底的潔牙才是口腔健康的王道,而最好的假牙就是「不做」假牙。口腔的健康如此重要,我們應知道口腔照護是從「齒」健康的不二法門,唯有每日常規的潔牙與定期牙醫回診檢查才能讓口腔健康長長久久。
「苦難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要走進去。」口腔在宅醫療所體現的,是對病苦的同理,是醫護對疾苦的悲憫,也是對健康平權的實踐。當醫療走進生活場域,醫病關係更加緊密,醫療人文亦隨之深化,讓我們朝向真正全人的健康照護邁進。
參考資料
- 在宅醫療是什麼? (讀賣新聞特集)https://www.peopo.org/news/250565
- Liu, Sixin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Oral Bacteria and Alzheimer’s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 JAD vol. 91,1 (2023): 129-150.
- Tsai YC, Wang HJ, Wang LY, Shaw CK, Lee YP, Lin MC, Huang CH.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ooth loss and dementia: a population-based matched case-control study. Community Dent Health. 2020 Feb 27;37(1):59-64. doi: 10.1922/CDH_4609Tsai06. PMID: 32031342.
- Gao SS, Chu CH, Young FYF. Oral Health and Care for Elderly People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0 Aug 7;17(16):5713.
- Gao SS, Chu CH, Young FYF. Integrating 5S Methodology Into Oral Hygiene Practice for Elderly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Dent J (Basel). 2020 Mar 26;8(2):29.
作者李彞邦為慈濟大學醫學院口腔醫學暨材料研究所副教授、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花蓮慈濟醫院牙科部特殊需求口腔醫學科主任、台灣口腔照護協會常務理事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