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婆婆常抱怨,公公生前分財產時只分給兒子,一毛錢都沒留給她。
她說年輕時省吃儉用,跟著公公吃苦努力打拼,做生意的收入也都交給丈夫保管,從沒想過自己要留什麼私房錢。
她以為,一起過生活、共度風雨,自然就有彼此的信任與照顧。男人是家裡的天,自己就甘願當那塊無聲的地。
但先生最後做的決定,卻狠狠打碎她的信念。她沒有被放進他的「家產規劃」裡,一毛錢都沒留給她。
我以為婆婆的故事是特例;也以為公公是認為,他的兒子會照顧母親。直到最近聽作家黃大米分享,才發現原來這樣的情節,似乎是上一代女人的共同宿命。
黃大米的父親病危時,要大兒子去把銀行裡的一百萬領出來,說是要「給他的」。大米的媽媽氣憤地質問丈夫:我跟你過一輩子,你居然沒留半毛錢給我?你有想過,我之後的日子怎麼過嗎?
聽到這裡,我心頭一震。
原來,許多女人一輩子的付出與奉獻,到了最後卻變成了別人財產表上的「空白欄」。
過去的女人,也許不懂如何談錢,也不好意思替自己爭權益。
表面經濟自主,真的保障了自己嗎?
近年來,台灣女性在經濟自主方面看似已有顯著進展。
根據富達國際調查,有 72% 的台灣女性認為自己已經經濟獨立,約 59% 女性積極管理個人財務,是亞太地區中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
許多現代家庭即便太太沒有工作,也有先生也會將收入交由太太管理,讓她負責掌控家庭開支。
這些數字看似樂觀,卻也隱藏著幾個現實問題:
錢誰在管?資產登記在誰名下?
管帳不代表擁有,若房產、投資、退休金都登記在配偶名下,法律保障仍然薄弱。
真的了解家庭財務全貌嗎?
雖然近6成女性積極管理財務,但僅 33% 對達成財務目標有信心,僅 36% 認為自己的退休金足夠支應退休生活。這代表,多數女性對長期財務規劃仍然缺乏安全感。
當婚姻變數出現時,妳有底氣嗎?
一旦遇到離婚、配偶過世或資產重分配等情況,沒有實質資產與規劃的女性,往往只能「看他要不要給」。
愛與保障,都不能少
過去的女人把一生寄託在婚姻裡,認為「只要好好經營家庭,就值得被照顧」。
但現實不會因為妳的付出而自動給予保障,沒有名字的財產、沒有參與的決策,最終都可能讓妳成為餘生裡的「餘數」。
所以,經濟獨立不只是有「管帳」的權利,而是:
- 擁有自己名下的資產(房產、存款、投資)
- 了解家庭財務全貌,參與重要財務決策
- 規劃自己的退休金與保險,確保老後生活無虞
- 保留經濟自主的能力,即使沒有婚姻,也能過得安穩

保留經濟自主是女性底氣。(圖片來源/freepik)
經濟的底氣,是生活也是心理健康的支柱
有研究指出,長期缺乏財務自主與掌控感的女性,焦慮與壓力指數更高,也更容易忽略自己的健康需求。
當女人擁有選擇的權利與資源,就能在生活中更有自信、更安心地為自己做決定。
身為女人的我們,不要再成為他人決定的餘數,也不讓自己的身心健康,成為家庭結構下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