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一位阿姨焦急地走進藥局, 指著自己的右眼,眼白出現大片紅色出血,看起來有些嚇人,他詢問是否可以點眼藥水來處理。經詢問得知,這位長輩長期服用抗凝血劑Warfarin,近期因天氣寒冷,覺得身體虛弱,用十全大補湯進補,沒想到隔天就發生了出血狀況。
許多人服用中藥並非為了治病,而是為了調理身體、滋補強身或預防疾病。有時候,當西藥無法完全解除病症時,也會輔以中藥治療。這個案例提醒我們,長者在使用中藥時,需特別留意與慢性病藥物的交互作用,以避免增加健康風險。
許多長者因慢性病需長期服用西藥,若不注意與中藥的交互作用,可能影響藥效或產生嚴重副作用。例如,服用抗凝血藥的患者若再搭配當歸、川芎、紅花、丹參等活血中藥,可能增強抗凝效果,增加出血風險。此外,降血壓藥與甘草併用,可能導致鉀離子失衡,使降壓效果減弱;而人參、麻黃則可能升高血壓。
對於糖尿病患者,某些中藥可能影響血糖控制。例如,黃耆、人參可能加強降血糖藥物的效果,導致低血糖,而甘草、鹿茸則可能降低降血糖藥效,使血糖控制不佳。
在感冒藥與中藥的交互作用中,Pseudoephedrine 偽麻黃鹼(治療鼻塞)與麻黃併用可能導致心悸、失眠;而紅麴與Statin類降血脂藥併用,可能增加橫紋肌溶解的風險。長者在服用中藥前,應先諮詢醫師或藥師,並避免同時服用影響吸收的藥物,最好間隔1~2 小時。
同時服用中西藥要小心相互作用。(圖片來源/freepik)
中西藥交互作用可查詢
許多長者並不清楚哪些中藥會影響自己正在服用的西藥,可以透過衛生福利部中藥司建置的「中西藥併用資料庫」查詢,幫助醫療人員與一般民眾查詢用藥安全。只要在這個系統中輸入正在服用的西藥與中藥,系統會自動列出潛在的藥物交互作用,包括其影響機轉、研究文獻、動物實驗結果,以及相關臨床個案,並提供安全建議,設計相當直觀。對於長者及照顧者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工具,可以幫助他們更安心地使用中藥,減少潛在風險。
隨著年齡增長,長者的肝腎功能下降,可能影響中藥的代謝與排除,使藥效延長或累積,增加不良反應風險。可能影響肝功能,對於肝病患者需特別小心;有些中藥則可能加重腎臟負擔,導致水腫或腎病惡化,影響離子平衡。
吞嚥方式與劑型的選擇
許多長者因吞嚥困難,無法輕鬆服用傳統湯藥或大顆藥丸,這可能造成嗆咳或窒息風險。因此,適合的中藥劑型選擇相當重要。科學中藥顆粒劑是較佳的選擇,因為它可以溶於少量溫水後服用。如果長者仍難以吞嚥,可搭配增稠劑,讓液體更容易入口。切勿直接將藥粉倒入口中,以免嗆入呼吸道。
中藥材與科學中藥需要妥善保存,以確保藥效與安全。乾燥藥材應存放於陰涼乾燥處,避免受潮發霉,而液體中藥或科學中藥粉劑,則應存放於冰箱冷藏,避免變質。
服用前應檢查顏色與氣味,若發現異常(如發霉或異味),應立即丟棄。對於長者來說,中藥有助於調理體質,但若不注意與慢性病藥物的交互作用,可能帶來健康風險。
使用中藥注意7 點原則
因此,使用中藥時應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 就診時主動告知醫師所有服用的藥物,包括中藥與保健品。
- 避免自行長期服用中藥,應依症狀至中醫門診調整用藥。
- 可使用「中西藥併用資料庫」查詢,確保安全用藥。
- 購買中藥時選擇信任的中藥商家,並妥善保存。
- 服用中藥與西藥時,間隔1~2小時,避免影響藥效。
- 若出現異常( 如出血、頭暈、低血糖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 定期監測身體狀況:定期檢查肝腎功能、血壓、血糖等指標,以確保用藥安全。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天賜藥局與天賜藥局長照站負責人羅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