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儀婷
我常常受邀到社區為高齡者講課,每當講起這個主題:「退休後的終極難題:是存款先歸零?還是人命先歸西?」上課反應都非常熱烈。這個主題是在探討高齡財務規劃及老後生活安排的平衡點。熟齡學員們在課堂中都非常踴躍地討論與分享,來自不同的職業與生活背景的學員們,大方闡述各自的想法與經驗,激盪出不一樣的高齡財務規劃及老後生活安排。這次大部分學員的目標都是要駕鶴西歸時,錢也剛好用完(沒有留遺產的打算)。這個結果跟十年前我在另一處講課的結果不太一樣(那時候的學員比較偏向於先把房子跟金飾分給子孫後,自己領退休金養老)。
這代的高齡者(戰後嬰兒潮世代1946~1964年出生)有別於上一代的高齡者面臨不同的老後焦慮,隨著壽命延長、退休金制度改革、醫療支出增加、通貨膨脹、贊助子女買房子車子…等等問題,造成要準備的退休金估算額度年年攀升,因此讓這代的高齡者縱使已有還過得去的存款,卻一直有著金錢焦慮,擔心面臨到「錢先花完,人還沒死」的困境。
孤獨感及憂鬱程度較上一代增加
另一方面這代的高齡者也有別於上一代的高齡者存在著缺乏陪伴和情感支持的寂寞與孤獨。上一代的高齡者子女眾多,且居住方式多為三代同堂,鄰里關係緊密;據112年內政部統計這代的高齡者為獨居(23.3%)含老老照顧(12.4%)的比例高達35.7%,約有150萬人,而且成年子女工作時間長,較常忽略對父母的關懷,導致高齡者會感到被邊緣化,孤獨感油然而生。
雖然這代的高齡者的孤獨感及憂鬱程度較上一代增加,但普遍受過較好的教育且經濟條件相對較佳,因此也比較注重生活品質,加上健康意識提高、退休後時間充裕及受同儕影響,相較於上一代高齡者更喜歡旅遊、參加樂齡課程,且較能接受機構式照顧服務來排解孤獨感。因此他們的老後生活的成本也相對提高。
綜觀上述本有著金錢焦慮又加上物質生活成本增加,高齡者應該如何在「錢先花完」與「人先沒」之間找到平衡點呢?提前妥善做好高齡財務規劃及老後生活安排絕對是保障老後年生活品質至關重要之事。
關於何時開始積極規劃財務,為老後生活提供穩定的經濟支持?建議30歲就開始進行資產累積,不要被物質生活及躺平文化影響,善用「複利」讓資產隨著時間逐漸累積;40歲時會因為組織家庭而身份改變,建議利用保險來分散風險、可在面臨意外或晚年時期減低醫療照護支出;50歲時隨著財務壓力減輕(房貸車貸減少,子女長大),應開始規劃退休後的現金流,可利用低風險投資標的做資產分配,並辦理信託來為進入長期照護時做資產保護與管理;60歲過後即將面臨退休及老後生活,請務必持續維持健康及社交活動,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正向且積極地享受第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