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兩、三年之間,我的心中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印象,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或許我該用paradigm shift 這樣的名詞,來形容我的思考邏輯之大轉換。
因為到目前為止,人類隨著年齡增加,就會開始體驗喪失「身心的健康」、「經濟」、「家族與社會的連結」,總是被強調著否定的一面,而我自己在當時對於這些既定印象也沒有產生反感。但是在後來,我被一個現象敲醒了,那就是超過90歲的超高齡者之人數逐漸增加,而且在他們當中實際感到幸福的人還真是不少。
幾天前,我參加一項高齡者的集會活動,當我詢問85歲以上的長者們是否過得幸福快樂時,許多人異口同聲地說出是幸福的。然後我再繼續詢問:「在什麼時刻會感到幸福呢?」有人回答:「早晨起床之後,感覺到又被賞賜新的一天生命的時候。」
另外也有人回答:「與孫子談話的時候。」結論就是他們對於日常生活中的細微小事,都能感受到喜樂。
原來我是想著他們都是還可以參加這樣的集會,是屬於受惠於良好的健康程度與生活環境之高齡者,所以應該會有更多人表示出感到幸福,不過好像與我事先想像的有一些不同。
被判定為「需要照護狀態」而入住照護設施的小泉悅子(94歲)就說:「我覺得以前我是很幸福的,而且至今為止都是遇到好人,我真是很幸運的。」因為她的高齡狀態,所以她身邊的家庭成員或是友人逐漸凋零而去,照理說會感到孤獨也是理所當然的,可是她卻能使用肯定的語氣接受著自己現階段狀態,而且多次說出感謝的語句。
山口有次(97歲)在過去曾經可以維持著自立的生活,但是突然身體狀況走下坡之後,接受入院治療並且被判定為需要被照護。可是因為山口先生實在是太高齡了,所以醫師也向他說有一些治療大概不合適實施。但是我去病房探望他的時候,他卻只是掛慮著我的狀況,然後淡淡地說:「妳都已經這麼繁忙了,還要勞煩過來探望我,真是抱歉。」
堅強面對孤獨,對於過去不要留下後悔
以前我曾經覺得有幾位高齡者是值得我尊敬的,而當時的高齡者可以像現在如此長壽的人數不是太多,所以我在當時覺得那幾位高齡者是很稀少的一群。
我所認識的從前的高齡者,他們對於幸福的定義是在於維持精神狀態與身體機能上,都能處於終身不退休的良好水準;然而有一位瑞典的社會學家,拉斯.托斯坦(Lars Tornstam)卻指出,成為超高齡者的同時,卻沒有將伴隨著老化現象所發生的身體衰老視為否定性意義,反而是開朗接受自己的現狀原貌,從日常中的小事情感受到幸福,進展到對於現在的這一刻都能持有感謝的心情,可謂之到達「超越老化」的現象。當然是無法想像著所有的超高齡者都已經到達超越老化的境界,但是在社會中確實存在著這樣的長者,這就足以激勵我們了。
現在的高齡者並沒有已經在超高齡社會中立下良好生活典範的前輩模式可以參考,還是在摸索中奮力向前跨越。但是對於我們而言,卻感覺到已經找到良好典範的前輩。如果向這些典範的前輩們探索著如何達超越老化境界的祕訣,我認為應該是可以發現共通的特徵。成為超高齡的年齡,又能感受到高水準幸福度的長者們,大概都會對於日常生活中的細微小事表達出感謝之意。
對於自己所處的環境,不會去數算感到不足的事項,也沒有說出不順服的話語,如此一來就自然吸引同伴聚集在身邊,不會形成孤獨的狀況。然後不依靠他人,可以堅強面對孤獨。進入高齡階段以後的時間就會相對變得充裕,因此如何樂於運用一個人獨處的時間,就成為是否可以享有幸福度的重要變數了。還有,對於任何事情都不會堅持與拘束的人,在精神上是比較自由的;自我堅持與拘束過度強硬的人,就容易被這些束縛困住。再者,如果對於過去不要留下後悔的話,高齡者應該可以安穩地度過現在的生活。
看到這些值得稱頌的長者們,我也覺得自己要向這群有著高水準幸福度的超高齡者學習,在日常中發覺值得感謝的許多小事情,培養出可以單獨一個人享有喜悅時光的興趣,對於人事物或自己的想法無需過度堅持拘束,應該向他人表達的歉意就去表達,然後從現在開始就要實施自我訓練,以便將來可以度過沒有悔恨的高齡者生活。
我的目標是,可以說著:「我的人生真是超級幸福。」然後安然卸下人生的布幕。(本文摘自《有尊嚴的照護:寫給失智者與他的家人們,創造友善的照護關係》一書)
《有尊嚴的照護:寫給失智者與他的家人們,創造友善的照護關係》
作者:里村佳子
譯者:王良原
出版社:玉山社